您当前的位置: 圆珠笔 >> 圆珠笔优势 >> 手表往事记忆

手表往事记忆

戴新阁/文

如今,许多人都不带手表了,特别是年轻人,因为手机可以看时间,所以,手表就无所谓了。我一直有戴手表的习惯,觉得手表看时间方便,哪天不戴似乎缺点什么,心里竟有点惴惴不安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一种习惯吧,就像工作时养成的24小时开手机一样,尽管已经退休了,但至今仍没有关手机的习惯。

手表以前可说是一种奢侈品,从19世纪中叶,百达翡丽制造出了第一块手表开始,到20世纪中叶,手表一直是一种有身份的象征,一般市民和工人阶层有手表的不多,那时,家里大都是用上弦的挂钟或座钟。

以前,小学生没有手表,于是有的学生在手腕上画一个,看着玩。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班里有一个同学,用圆珠笔,在手臂上画个圆圈,中间画个点,写一圈数字,由中间的点,划出三根线充当时针、分针、秒针,再在手腕的两侧画一条表链子。有同学故意问:“什么时间了?”那同学装模作样地看看“手表”,郑重其事地说道:“九点十分了。”

上初中时,在中山公园学农,班里一位瘦小的男同学,戴着他父亲的块手表,在女同学面前晃悠,时而抬起胳膊瞧瞧,很显摆,那得意样子甚为可笑。

初中毕业后下乡,笔者没有手表,当生产队长时,干农活出工收工都是凭日出日落看时间。回城以后,不久赶上改革开放,但物资还比较困乏,许多商品仍需凭票供应,如自行车、缝纫机、第一木器厂大衣橱等,手表也不例外。

那时,紧缺大件商品,凭票供应,购物票分到企业,货少人多,厂里一般都是通过抓阄来分配,当时,我抓得了一张手表票,上海牌的17钻,价格也不菲元,相当于当时3个多月的工资。这款表的样式还不错,误差也不大,戴了十几年,只是表盘上的所谓小钻掉了几颗,常挡住秒针,再无其它毛病,后来手表普及了,又出现了电子手表等,我把它送给了已退休的父亲。

父亲喜欢手表,凡是我不戴或有点故障的表以及参加活动、比赛得到的表,都给了他。有一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培训,顺便买了块廉价的花花公子怀表,同行听说我送给父亲,都笑了,以为老爷子还挺时髦,其实,我不过是为了让他把玩罢了。他经常去延安二路小花园一修表的人那里修表,一来二去成了熟人,修表人笑着对父亲说:你的表没有一块值钱的。后来,父亲把那些不用的手表都送给了修表人。如今手机普及,在外面设摊修表的也不见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中苏边境曾兴起了一阵以货换货的贸易经济,俄罗斯人喜欢中国的运动服、电子表、白酒之类的,一位朋友去俄罗斯旅游,让我帮忙弄几套运动服,我买了三套蓝天牌运动服给他。旅游回来后送给我一块机械手表,样子不错,蓝色装饰的表盘,但没有包装,他说:原来有一精致的包装盒,但出境时要检查,不能带,无奈把包装盒扔了,将表放在鞋子里带了出来。我听后很感动,这是冒着风险带出来的呀!但这表很长时间没带,也许是因为从鞋子里拿出来的缘故。后来戴在手上感觉还不错,可是,不一阵子,上弦时弦断了,成了废品,觉得苏联产品也不咋样。

九十年代,我与四方区小学体育教师到深圳学习,顺便逛中英街。中英街,在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东侧为华界中英街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街长不过米,宽不足7米,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两边商店林立,世界各地的产品,琳琅满目。商店大多经营服装、数码产品、化妆品、K金饰品、手表、包包等。中英街的特点是:商品比较便宜,但大都是假货。

一条K金项链,要价块,讲价后元能买4条,手表品牌各式各样,造型新颖、美观大方,而且大都是名牌,男教师普遍看好劳力士,要价0元的劳力士,经几番讨价还价后,最终元成交,一起去的四十余人约有十几人买了,我买了两块。有位年轻教师,在车上对我开玩笑说:主任,在人多的时候你问几点了,我们一块看手腕一起报时间,你问什么表,我们喊“劳力士!”于是在车上当即表演,引起大家一阵哄堂大笑。这表是名副其实的假货,戴了不长时间就停摆了,表内用的大都是塑料机芯。

说到手表,青岛金锚牌也算不错的。我国手表制造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六年后,腕表制造业才得以复兴,年,中国第一只手表在天津诞生。年4月23日,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当年生产上海牌手表只。从此,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

青岛是我国最早制造出手表的城市之一,继天津、上海试制成功后,年7月,青岛手表厂(当时为“青岛市南第三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的技术工人荆振禄,试制成功了青岛市第一只手表——金锚手表的始创表。

青岛手表厂的前身是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当时合作社里有一个年轻的社员叫孙天孔,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对机械制造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参考有关书籍,设计的铲床、小镟床、切轮机和立式铣床等四台制表设备试制成功,年6月,在他带领下投入生产,初步解决了钟表修配零件供应不足的困难,为金锚手表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年10月,市有关部门将第三钟表社的制表部改为手表车间,专门生产手表,并于当年生产手表只,这标志着青岛手表产业的正式形成。同年,该车间与第一钟表合作社合并,改称青岛第一仪表厂,年3月1日,青岛第一仪表厂正式更名为青岛手表厂,划归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领导,厂址在四方区东吴家村3号,时有职工人,内有4个车间。

年,青岛手表厂由东吴家村搬迁到市南区田家村,同年底,工厂又搬迁到镇江路。年2月,青岛工农开关厂也划归青岛手表厂,成为该厂的一个分厂。年底,建成了平方米厂房,职工增加到人,年产手表万只,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利润.6万元,上缴税金达.5万元。手表厂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较为先进的大型生产厂家。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户对手表的质量、款式等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手表厂还按原设计生产,显然跟不上时代潮流。年始,商业部门对青岛手表厂的产品不再包销,产品滞销,库存达50万只,大量资金被占用。厂领导不得不转变观念,干部下乡赶集、参加各种展销会、倾听用户意见,改进产品样式。组织成立了专门的销售队伍,分赴山东及全国各地进行促销。

记得那时手表厂广为宣传:当众将手表放进鱼缸里,以证实手表防水性能的可靠;将50只“金猫”牌手表带上飞机,从米的高空扔下,测试手表的防震性能;将只“金锚”牌手表赠送给考察队员带往南极,通过了高湿度、高温、高寒、强磁场和强震荡等多种试验。这些实验宣传,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青岛手表的信誉,打开了市场销路。

年,钟表厂并入青岛手表厂,同年更名为青岛钟表总公司。像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一样,钟表总公司从年开始出现亏损,到年累计亏损达到万元,企业到了举步维艰、无力支撑的困难境地。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钟表总公司进入关闭停产期。“金锚”手表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年开始,手表厂,被打造成一座面貌全新的科技文化产业园。如今,老青岛人耳熟能详的“金锚”手表厂已经“改头换面”了。

金锚牌手表作为青岛产品的一个品牌,价格不高,比较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年,第十个教师节时,我区在青岛手表厂为四方区全体小学教师订制手表,以此作为教师节的礼物。事过境迁,这只表的样式,也许早已过时了,但看到上面的纪念字样,还会想起往日教师节时那温馨的情景。

手表,不仅是掌握时间的工具,也是一段往事的记忆。年8月,海军在青岛举行了一次中俄联合的“和平使命”军事演习,警备区的一位朋友带我到现场观看,当时观摩地点在琅琊台,演习虽然不太震撼,但海中战舰的实弹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阵地上大都是中俄官兵,战地记者,中午一块吃盒饭,相互交流,和睦相处的场面,令人动容。这场演习,市政府还专门发了一款纪念手表,金黄色表盘,上面有和平鸽,麦穗“和平使命字样”,看到这只表,自然就会想起当时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过去的都是历史,手表的时针在嘀嗒嘀嗒的声响中,催人奔波,也带走了光阴岁月,留下的却是那些挥之不去的往事、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