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有个事儿一直压在中国制造业的头上:
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为何却无法实现一个小小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圆珠笔之问”,更是“中国制造业之问”!
在年11月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里,贝发集团董事长表示,困境依旧。
但是,现在事情有了新变化!先看一组图:
↑↑↑这就是圆珠笔的生产线
↑↑↑这份文件显示,太钢完成了笔尖钢制定标准的工作!“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小小“笔尖”拷问,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启示。一支司空见惯的中国笔,书写出的是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
完整视频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可以生产并大量出口。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中国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太钢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在相对应的钢水里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试验在年9月取得成功,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了。
目前,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米不断线。现在,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除了圆珠笔,这些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掌握跑鞋(减震系统):
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一双高性能的跑鞋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很少会有消费者选择购买国产品牌的专业跑鞋。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了专业跑鞋市场,而这些品牌也确实掌握着一些国产品牌所没有的核心技术。以中底减震技术来说,这是决定一双运动跑鞋好坏的关键。而目前国产品牌还没有突破这一核心技术。
手机系统(安卓、iOS):这两大手机系统,目前核心技术开发都属于国外,其中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成立的OpenHandsetAlliance(OHA,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持续领导与开发中,而iOS系统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专用于系列的苹果品牌的数码。工业制造(数控机床):作为中国传统工业的重要助推器,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化问题一直扼制着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据相关人士透露,“大而不强”是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我国数控机床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所需要的80%高端数控机床是要从国外进口的。医疗设备(CT):就医疗设备而言,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国产医疗设备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医疗器械行业,CT、DR的管球技术垄断在业内尽人皆知。数十年间,国内企业曾有尝试研发的,但因为外资的专利技术垄断捆缚我国科研机构手脚,知识产权屏障束缚CT、DR球管技术的研发突破。目前,全国的医疗单位全部依赖外资企业的进口才能获得管球,才能使用CT和DR。
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方面一直很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起日本、欧美等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以日本三菱为例,这家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几乎供应了所有不能自产发动机的中国自主品牌。另外,在变速箱以及电喷系统等方面,国外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丰田旗下的日本电装几乎垄断了所有中国电喷市场份额,其中,德国博世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自主品牌到外资品牌、从轿车到卡车、从汽油车到柴油车,中国消费者每买一辆车就会向上述3家外企贡献上千元的利润。
来源:FM山西综合广播、政商内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