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只是套用国外品牌吗真实技术水平和国

几个观点,聊聊合资车的技术水平,希望能让有合资信仰的朋友们清醒一下。

1、人家有什么技术,和给你用什么技术完全是两回事。

2、技术是有成本的,你预算20万以下,那人家V8发动机性能多好和你有关系吗?

2、技术水平是在不断发展的,国外车企在发展,我们自主品牌也在发展。国产车这些年的进步大家也看到了,所以这个问题要分三个时间段: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在,国产是优于合资的。

3、汽车的技术领域很广,包含了方方面面,发动机技术、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等。不能一概而论。

一、过去,人家只给你落后、淘汰的技术

我们国产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资车的技术水平都是遥遥领先的,因为那时候国产车的底子几乎为零,只能靠三菱发动机攒车,以低价来赢得市场。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时候一辆桑塔纳要20多万,要知道,那时候北京三环内的房子才多一平米,当时的20万是什么概念?而且,当初没有什么4S店,买车你得去上海,还得拿介绍信,否则人家不接待。到了上海,人家厂家先给你找个招待所住下,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三个月,你这才能提到车。

那时候的合资车企,中方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日产汽车公司前总裁兼CEO卡洛斯·戈恩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汽车厂商在与外国汽车制造商合作时贡献几乎为零!这是在东京车展上公开说的话,可见其趾高气昂到了什么程度!同时,这也反应出当时我们汽车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就是被人瞧不起!这是耻辱!奇耻大辱!

往事不堪回首,那时候人家就是可以拿技术欺负你啊!比如说大众,最开始,人家所有零部件都要进口,夸张一点说,连个螺丝钉都不用国内的。零部件进口,然后在国内组装,说实话,成本比直接进口都要高。为什么这么折腾?就是怕你把技术学了去!说是用市场换技术,市场咱们给了,技术学到了吗?夸张一点说,早期我们的汽车工业,合资政策堪称丧权辱国!这也验证了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

过去我们汽车工业确实不行,这样也给消费者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汽车还得是国外的好,进口比合资好,合资比国产好。这个总结,在八九十年代,乃至年初期是没错的,但是到了年前后,国产车就已经不一样了。那时候适用这句话:国产车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合资车相比,仍旧有一定的差距。在那时候,国外汽车的技术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靠上一代的技术,就足以和国产车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说韩系车,日系车,在国外,欧美市场就用AT变速箱,在国内就给你用CVT。大众也是如此,国外是第四代EA,而国内还是用第三代。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二、现在:国产车全面超越合资,但底层技术仍有所欠缺。

从车的角度,不考虑品牌因素,一线国产品牌对比合资,产品力全面碾压。很多人可能觉得我言过其实,其实这还是你们的思维定式作怪,我举两个例子,你自己思考。

年,比亚迪唐二代上市,原大众集团管委会主席、大众CEO马提亚斯·穆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专门去上海在第一时间去试驾我们的国产车——比亚迪唐,而当时,坐在副驾驶上的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

如果不是当时超速,被摄像头拍了下来,可能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来,我们思考一下,背后隐藏着什么深意?如果说德国人对我们的汽车技术不屑一顾的话,他们会不远万里,在第一时间跑来试驾我们新上市的国产车吗?要知道,这两位是大众的CEO,管委会主席!另外一位是大众中国区总裁兼CEO,给我们国产车是定格的待遇。

这是三年前的事情,国外车企高层对国产车的崛起如临大敌,想要在第一时间知己知彼。从竞争对手的角度,恰恰说明他们对国产车的尊重和警惕。而我们呢?凭什么还对国产车不屑一顾?作为汽车领域的创作者,我看到过太多人一脸不屑地说:国产车真不行——那种表情就只有一种解读:贱。自轻自贱。

车企现在都叫汽车主机厂商,形象一点比喻,和攒电脑是一个概念。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一线车企都有自己的造车平台,相当于是电脑的主板。比如说丰田的TNGA、大众的MQB、吉利沃尔沃的CMA、长城的柠檬平台、咖啡平台、坦克平台等等。发动机就相当于CPU,大多数一线厂商都用自己的发动机,也有采购别人的,比如说过去,我们国产车大量使用三菱发动机。主板上插上CPU、显卡、内存、硬盘,汽车也是如此,只不过零部件要多得多,就拿底盘来说,就包括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传动系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多个零件。

国产车也好,合资车也好,包括国外的车,全都是平台化造车,也不是所有零部件都自己生产。我们AT变速箱技术不行,那买不就完了吗?爱信的、采埃孚的,和合资车都是同款。说调校匹配,你看看国产车企里多少个老外?顶尖的设计师、底盘调校专家、变速箱调校专家都给挖来了,人家在奔驰的时候就高级,换成国产调校就不行了?

实际情况是,就家用级别的乘用车而言,我们一线国产品牌的产品力是要远超同价位合资品牌的。技术上也没有任何短板。比如说发动机,比亚迪的骁云1.5L自吸发动机,43%热效率,是量产车之最。奇瑞鲲鹏的2.0T、广汽矩浪动力的2.0T、1.5TGDI,放在合资车里也是顶尖的水平。变速箱,AT我们的确是短板,这和技术发展路径有关,AT的专利壁垒太厚了,所以我们国产车大部分都选择湿式双离合。而现在,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的湿式双离合,耐用性并不逊于AT,平顺度也已经十分接近了。

而反观合资呢?日产,奇骏上那款MR2.0L自吸发动机用了十来年了,今年改款,给你换了个1.5T三缸机。你说它没有技术底蕴,它VC-turbo可变压缩比的确很先进,你说它技术牛,和国产车比比,是动力强还是油耗低了?唐DM-i,是不是全方位秒杀它?

美国总统拜登都承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第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有着最完善的供应链。蔚来的李斌说,我们合肥生产线比保时捷的更先进,很多人不屑一顾,而他说的是事实啊!我们国产一线品牌的生产线大部分要比国外车企先进,他们生产线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了,而我们是近些年才上的,这些年有多少技术进步?

而底层技术为什么说有所欠缺呢?比如说一些精细零部件,工具,我们的确还存在短板。简单的例子,离合器的摩擦片,这东西基本上被博世所垄断。不光是我们造不出来,其他国家也不行。再比如说风洞实验室,国产车都得去同济大学排队,有追求的车企会研究风阻系数什么的,而很多二线品牌没有这个精力和投入,很多车型根本不提风阻系数,是因为根本就没侧。而奔驰一家,风洞自己就有八个。人家的确有先进的地方,我们也必须承认。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没有的东西,不代表不行。就比如说圆珠笔钢珠的事,大家都听说了吧?老说我们造不出来,其实是根本不愿意造。汽车领域也是如此,更多还是成本决定的。比如说比亚迪,自主研发了ESP系统,而现在仍旧采购博世的。在比亚迪自己开发出来之前,博世给它报天价。而比亚迪自己有了ESP,博世主动找上门来,报的价格比比亚迪自己生产还要低。

这里面得辩证地看问题,说我们需要所有东西都自己造吗?没这个必要。比亚迪巅峰的时候,整个产业链都拿下,除了玻璃和轮胎,全能自己造。全世界这么多车企,能做到这一点的,一个是丰田,一个是现代,第三个就是比亚迪。而算上新能源,三电系统的话,那全世界就比亚迪一家。

而后来,比亚迪为什么不这么干了?全球一体化,也涉及到成本。比如说采埃孚,人家不研究造整车,就研究变速箱,博世,不研究造车,就研究刹车系统相关的零部件。比如说英飞凌,人家就是玩半导体的。你一家车企的一个部门,能和这么大级别,这么高体量的大跨国集团比吗?成本没优势,技术也没优势。

三、未来:看看家电、手机,你就知道未来什么样了

未来属于中国,其实,现在已经能够明显看出苗头来了。如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