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中国人终于造出了圆珠笔头,再也不

庖叔读书的时候最爱用晨光的笔了,毕竟要支持国产。

讲真,质量真的还不错。

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就算是国产的圆珠笔头,也得要靠进口的:

丁友们可能会感到奇怪:

我们强大的祖国之前连圆珠笔头都造不出来吗?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中国现在有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多亿支,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制笔材料和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

为什么我们不能造出圆珠笔头?

庖叔先来科普一下。

笔头分为球珠与球座体,目前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

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中国每年要生产亿支笔需要用一吨12万的价格进口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万美元。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此外,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

而之前的难题就在于:这个配比找不到,没有工艺可以借鉴。

所以,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

中国笔头诞生了!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

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为了提炼材料,因为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开发这个产品的时候都是从一个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的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这个次数没法统计了。

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太钢集团他们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

突破的灵感就来自家常的“和面”——

面要想活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

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最终,太钢集团炼制5年多终于练出笔头钢。

经过五年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年9月取得成功。

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

而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在贝发笔业的测试实验室,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米不出现断线情况,这已经是对这一产品的第六轮测试。

现在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而在研制成功易切削不锈钢线材后,日本的钢材供应商马上将价格从每吨12.5万元下降到9万元。

同时,我们还研制成功了两台国产笔头制造设备,建成了多条墨水、新型结构笔头的示范生产线。进口墨水的价格和数量也都在下降。

中国不是造不出笔,难在造出好笔。中国制造要成为中国智造,离不开精工细作的品质和自主创新的技术。

加油,中国。

来源:FM山西综合广播人民日报客户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