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雀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8817.html
在伊朗,严格的审查制度中规定,禁止出现西方的电影,不允许出现色情以及性暗示的画面,不允许出现资本主义,不容许出现诋毁穆斯林的内容。
于是伊朗的导演们从儿童视角切入,以纯真、善良的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形成了带有中东文化气息的一道别样特色,也使得伊朗的儿童电影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而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这部《小鞋子》更是个中翘楚,是伊朗电影史中,首部入围奥斯卡,得到主流认可的影片。
《小鞋子》的成功不是意外,而是在穆斯林世界极端严苛的创作环境中,几代伊朗电影人们坚定方向,抓住生活,做出的最真诚的沉淀与突破。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双被哥哥阿里弄丢的鞋子,阿里为了帮助妹妹莎拉找回鞋子,而开启了一段奋力奔跑的旅程。
兄妹两决定共用一双鞋子,妹妹放学后就跑着回家让哥哥穿鞋子,而哥哥为了帮妹妹赢得鞋子而参与了跑步比赛,是一个关于在寻找与奔跑中不断遇见善意的故事。
1.“若我得到季军,我把球鞋送给你”
马基迪的喜欢将故事聚焦于在底层挣扎的善良朴实的人们,其镜头更是尤其钟情于儿童。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发生在世界上其他任意的“世界”都可能不够吸睛,但在第三世界,却总能表达出不一样的感情。
影片展现的总体画面感与叙述手法都没有过多的繁复,没有华丽的画面冲突、没有主观意志的强迫,全片大量的俯拍镜头表达了导演深切的人文关怀。其中最具主观性与形式感的镜头,就在影片刚开始的一个长镜头中。
影片开场的长镜头中,阿里到街上买菜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小鞋子,这样的一双小鞋子对于阿里的贫困家庭来说却足以称得上“灾难”。
而在结尾处,阿里因为获得跑步比赛的冠军而泪流满面,因为只有季军的奖品才是鞋子,可随着镜头的转换,我们能看到停靠在商店门口的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摆放着两双崭新的小鞋子……
开放式的结尾,让我们看不到阿里和妹妹莎拉的兴奋与喜悦,但自有一丝暖意充斥心田。导演十分大胆的将失望留给了阿里,却把惊喜留给了观者。
诚如导演马基迪所言:“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也是我思路的源泉,我也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你不用墨守成规,可以挥洒自如。纯真是儿童世界中最令人折服的。”
导演没有卖弄苦难,只是给我们平静的讲了一个故事。两兄妹为了解决鞋子的问题,想尽了一切办法,我们也不自觉的代入了其中,为他们一边担忧一边欢喜。
至于这般的努力是否有结果,导演却并没有告诉我们,而是在结尾,留给我们思考……
2.小鞋子上的宗教与文化
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部分都有宗教信仰,而在伊朗,有98%的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相比于统治地位的欧美国家,第三世界依然被后殖民时代的文化霸权所依附,但在《小鞋子》中,文化霸权与民族认同却在某个程度上,达成了平衡。
电影中的伊朗特色的饮茶文化和服饰、建筑,穿过充满民族特色的蓝色廊柱和镂空门框的建筑和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分开上学的阿里和莎拉,在家负责的职务也不同,阿里负责外出买菜,而妹妹负责在家洗衣……处处皆是浓厚的宗教与民族特色。
而在本片中,导演为何要讲全片的基调立意于不起眼的鞋子之上呢?这也要从伊朗的民族特色说起。
除了分开地方和时间上学之外,女生的服饰也要求从头裹到脚,包括头巾在内。因此全身上下,只有鞋子是女孩可以自主选择的,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主权与自由的象征。
由此而言,除了对苦难生活中希望的传达,还在女性主权方面,也稍作润色。此片对于人文关怀之深,以及全片对人性之赞誉,获得奥斯卡提名也当属实至名归。
亦如导演所说:“文化比政治更重要,希望电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疑虑和误解,改变他人对伊朗的看法。”
《小鞋子》不仅将此愿景完成的淋漓尽致,也超越了它原本儿童电影的范畴。它像一首在伊朗文化大地上奏响的终章,慷慨激昂的乐曲延宕在了整个世界的沧桑历史中。
让每一位观者都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电影文化作为传递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一部好的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意味的不可言尽和气韵的无法言说。
3.即使身处底层,也要常怀善意
如果你看完了这部电影,最简单的感受一定是“美好”,一份苦难中的美好。虽然故事看起来像是一个悲剧,而且发生在最贫困的底层人民中,可是整部影片下来,观者却在心中留下了一份来自善意的感动与美好。
影片中有许多情节让人感到走投无路,却又重新给予黑暗中的希望。这希望,自然来自于最最良善的人们。
多次迟到的阿里被班主任赶出学校,不让他继续上学,回家的路上阿里却遇到了欣赏自己的老师;
奔跑中掉下水沟的唯一一双鞋子,妹妹怎么也追不上,眼看着就要被水冲走,却被好心的大叔帮忙拦下;
在富人区询问是否需要打扫的阿里父子多次被人拒绝,满心伤感,却终于有一位爷爷和小朋友接纳了他们……
这是阿里一家们遇到的来自他人的美好善意,导演没有就此止步,他同样让我们看到了阿里一家自己的善意。
妹妹拉着哥哥去找穿着自己的鞋子的女孩,却发现她是一个盲童,于是兄妹两默默地离开了;而后来,这位盲女孩捡到了阿里送给妹妹的圆珠笔,尽管很喜爱,她也归还给了莎拉。
还有尽管家庭贫困却仍然坚守正义,不愿拿寺庙的糖来泡茶的爸爸;知道家庭的情况而决定不告诉爸爸鞋子丢失的阿里与莎拉。
围绕着丢失的小鞋子,导演在故事中,不断向我们传递着微末却不间断的希望。每一幕朴实、纯真的画面,都让我们对在苦难中积极生活的兄妹感到心窝一暖,也暗暗作势,要和他们一样努力的生活。
从电影的角度去看,一方面,每个角色为兄妹二人表达的善意与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切情谊,不免让观者相信,这是真真切切的美好善意。可另一方面,将原本难以抗拒的苦难与不幸,用善意去化解和消除,传递出的价值观似乎又太过脱离了现实。
这或许又正是导演所希冀的一种美好想象,一种来自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的善意传达。导演相信善意的穆斯林,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上帝的公平。
我们都会历经苦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像在比赛中狂奔的阿里一样,在脚上磨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痛痒难耐可又不可碰触。
但也会有愿意亲吻我们的金鱼,在水中摇摆着动人的尾巴,从口中吐出充满希冀的泡泡,毫不顾忌的舔舐我们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