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传染人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41107/4512728.html
青未了‖岁月无情,文稿有痕
文/杨瑞
今天在朋友圈无意间发现,大众日报高级记者朱殿封老师发的一组39年前写的手稿,《是侵略?不是进入!》,恰好七七事变纪念日,来谈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算是非常合时宜。但打动我的不是文字内容,而是文字本身!
瞧纸张已经泛黄,可见年代久远,从手机屏幕上就能洞穿时光隧道。结尾注着:年8月18日,不禁让我感慨一番,一位农民子弟,从年到年39年间,从乐陵县(现为市)杨盘公社纪家楼村,到乐陵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再到乐陵县委宣传部,之后又到德州地委宣传部,再到大众日报社,几经搬迁多次易地,是怎样的情怀和爱,才把这么多年的手稿保存这么完好无缺!想想自己10多年间搬家两次,就已经把记着青春印迹和辛勤汗水的《古汉语词典》手抄本弄丢,把自己少时的一本日记弄得不知所踪,这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差异。再看这一页页,每一页都完整,并且字迹清晰。有些字略有清淡的外晕迹象,想来是年深日久,或是略受潮湿而致。整体看工工整整,字体娟秀匀称,无潦草迹象,从笔法和用力程度上也是“匀速”流畅的细线条。想必当时是怀着执着、坚韧、敬畏、尊重的心思在书写岁月。
年,那时人们的生活我略有印象,因为那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大概也记些事了。想着也是像今天(年7月7日)一样的热天。那时的条件大概是:一盏油灯光亮有限,一把旧蒲扇凉风有限、一个小凳子加上一方小矮桌舒适程度有限。没有今天的空调,没有今天的大办公桌!夏季暑气未消,蚊蝇肆虐的环境里,静下心来潜心于文案,那得是什么样的信念和热爱支撑着!一页页云淡风轻,一行行不急不缓,似夏日里的清泉,似干硬土地里的小溪,似一缕中秋的月光,透着清凉惬意、透着细腻温暖!用的是比现在学生们的作文本还小一款的纸,看厚度并不厚,因为图片显示还阴湿了点字迹。可见文字有多会说话,用朱老师自己的话说叫:尊重自己的劳动,舍不得丢掉,因为每页都有温度!
当下电脑、打印机、手机,人们个个乐此不疲,纸质版打印盛行,有些汉字很熟,就在眼前却想不起用笔如何书写,即便用圆珠笔写了,也有生涩之感。这是时代进步导致的人本身技能的退步,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为此而悲叹!手稿会说话、有故事、有温度,就作者本人来说,他会想起当时的情景、心态、悲喜,想起当时与此有关的人、事、物。一切一切都是美好的回忆,都是对人生流年的怀念。一种活的、立体的情感在流淌、在复苏、在传承,一种工作态度在呈现、在展演、在生根。就读者来说,我们会通过文字的质感,手稿的状况,欣赏作者的某些情素和品质。不得不说,这就是文字手稿的力量!相信文字带给人美好、带给人情感、带给人力量、带给人勇气,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日出日落,月升月沉,但人们对信念的态度却从未改变。他们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执着的追求着,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年学习。
朱老师自己说:“我这些底稿资料什么的,省档案馆和德州档案馆都愿意保存,我觉得还不时用的着,就没存。”
这就是一名老记者对手稿的情结,对文字深沉的爱!像极了现在孩子们对手机、电脑的嗜好,不离手,不离身,更不离心。
朱老师还说:“每次看到这些底稿,都很感慨和激动。我有一木头箱子底稿,一纸箱子剪裁稿,一纸箱子笔记本,都带着年代的印迹。”
想必,青、中年时代的朱老师应该是激情澎湃而又严谨审慎的人,于我而言,虽无缘看到那一摞摞一箱箱的底稿,但可想象那种惊艳!一篇篇文章,一页页亲手所写呕心沥血,一字字从心出发,落到纸上,再走进一本本著作里,最后呈现在一位位读者眼前,佩服和震惊不足以形容我的认知!推己及人,反思领悟,我辈更需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来达成更加美好的未来!
写于年7月7日晚
壹点号春燕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