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办事,无意间看到这样的一件事,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医生问诊:哪里不舒服?
还没等医生说完话,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大嚷着痛,痛,痛。除了痛听得清楚外,其他的几乎猜不出孩子说什么话。
不单单医生一脸疑惑,就连我们周边围观的人都不晓得到底说了啥,于是我们一致将目光转向男孩身旁的妈妈。
妈妈见状,不是耐心转述病情的情况,而是对着孩子又是咆哮又是拎耳朵地说:你说啥?说人话。
或许那一刻孩子是痛的不能说,或许那一刻孩子是习惯这样的日常,只是这会儿的他更是沉默,一语不发。
最后医生建议孩子妈妈好好反省,或先去看心理医生。
原来这位咆哮妈是单亲妈妈,生活压力大到脱发,在她看来孩子孩子不顺心,婚姻婚姻不如意,事业事业不成样,所以日积月累的挤压现在爆炸脾气。
其实谁都有压力,只要活在这个社会的人几乎都承载一定的压力,有人将压力化成一团火,越烧越旺;而有人将它视为小事儿,慢慢化解。
遇事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迁怒,不发火,心静下来,再有头绪理顺。
现实中有一位智者他将自己遇到的所有的丧气、焦虑、疲惫、难过等垃圾情绪,都通过一副副画,描绘出来。
这本书籍是《内心游戏》,作者是愚公子,他是内向主义者,正因为内心所以很多情绪不善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于是他创作了这本书。
回国后,她开始每天画一个小小的GIF,像记日子一样的记录每天的心情故事,好的坏的,都统统塞入画中。
接受现实的自己
岁月匆匆,转眼大学毕业了十年。
以前刚毕业那会儿,经常被主任,医生等亲切的叫小姑娘,我记得有一天和主任道别时,那会儿主任和我说:你还年轻,一切都有机会,不怕。
要知道那一份工作我是上了三年,因为家庭原因才离职。
踏入新环境,我是多么地害怕以及恐慌,然而之前的同事都说共同一句话:小姑娘,你还年轻,一切都会好的。
转眼现在的零零后都出来上班了,我常常被尊称为姐,倒不是因为我职称能力称呼我姐,而是因为我年纪大尊称我为姐。
我也常常夜深人静的痛苦不已,这干啥呢,时间都白花花的流逝十年。
在翻开愚公子的这本书籍后,我瞬间释怀了。
时间已经流失是事实,但是现在和往后才是真正起点。
它带着我重新审视和寻回已丢失雄心壮志的我,接纳自己,遇见自己,悦纳自我,带着梦想重新启航。
人生迷失一段时间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大段大段的时间。放弃,叹气都是对自己不友好的表现,接受现实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希望。
丢掉在意他人的注视
生活中是否有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懊恼不已。
然后不断不断地否定自己,那种难堪的画面一直一直在脑海中浮现,“人家说我不行,说我是傻子,还说我丑。。。”
愚公子说这是迷失自我的表现,太在乎他人的评价,将自己重要性忽略。
她鼓励人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因为“从众是徒劳的,你的与众不同已成为定数,何必苦心经营着随波逐流“
在不确定中反复否定自己,其实是内耗,大大打压内心的主动性,从而打击自信心,还没开始行动,自己就已经一百个否定的话盘旋脑海活生生的灭了自己。这是不对的。
《内向游戏》带给读者多角度和维度了解自我,看待自我,接纳自我。
丢掉他人的注视,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回到自我的中心上才会打开真正的力量,成功也就不遥远了。
写到最后
当你翻开这本书籍,可以感受鲜艳的色彩匹配以及粗细有地的线条穿插,有时用色块展现物体的轮廓。既有精细的搭配色彩,又粗狂张力的线条,或实或虚,感受一场畅快淋漓的视觉盛宴。
比方《咖啡》中的木刻版画风格,逼真又不失冷地勾勒现实场景;
《薄冰》中的浮世绘画风,《密谈》中圆珠笔画风格,《雪球》中剪纸风格,《无意义的快乐》中运用到的口香糖实物质感还有《遇见》中的漫画分镜效果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让读者有感受到更多的美好视觉体验。
除了上述特别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扫一扫,看到书中生动画面,或静态或者动态地呈现出来。
读完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如作者说的: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心境,怎能会有同样的悲欢。
直面自己的不足,接纳现实不成功的自己,遇见真诚的自我,最后提升自我。
无论生活怎么难,一切都会有机会翻身,重视自我,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山顶上见!
感恩遇见本书。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是侵权请及时联系,即刻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