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
——爱因斯坦
惊闻响水化工园区被关停,作为化工人的一份子,深感痛心。作为化工连续化推动者,最近和行业同仁交流感慨颇多,大家从诸多点提出的建议都很有建设性,所以汇总下录下音来形成下面文字,无他,就是想叨叨……
1
安全、安全、还是安全!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把安全管理变成猫做老鼠的游戏,本应对自己负责从个体做起的事情,却变成了说教般难以入耳。安全一定是从内心去培养和教育出来,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因为现在缺人,一线工人的教育很难。还有一点是啥?他本身就没经过系统的教育,很多地方展现的都是小农意识。现在让他们学习他很累,年轻最好的时光都不念书了,现在阶段敦促他们学这学那肯定有抵触,然后学不会,大家也不也就很少再去荒废力气培训他们。其实真正做到的化工安全,与其上装备,不如通过点点滴滴打造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建设。很多情况下大家知道的都是其他人知道的,但潜伏的却没人知道,更不愿意深入、系统的思考。
还有一点是把文化融入到心里面去,不能变成监督与考核,不能把安全文化变成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是通过多次、标准、反复的强化训练,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就像我在当兵的时候,天天做立正,向左向右看齐,天天练,日日练。为什么天天练?我当时就不理解:真正去打仗上战场了,还能用立正稍息看齐去打仗吗?我一直不理解。但经过近20年的反复思考,我才弄明白这事: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让立正稍息看齐发挥多大的效用,最而是为了让我们听命令听指挥。不能说,枪一场就跑了,要你习惯性地听命令,把这些听命令变成一个人的肌肉记忆和行为习惯。
培训一定要达到这种效果,新兵三个月就能把一个非常散漫的人,朝气蓬勃的人,变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企业能不能同样操作呢?企业的重点是如何吸引年轻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担心的就是化工企业事故率太高,但交通事故发生率相比起来高太多了,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高达84人/h,不能因为危险就不去干,而因该深度思考怎么干,更安全安全的干。
设备老化问题是逃避不了的,你也不可能考虑全面,从数据而言我国很多化工设备产线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已经到了重点维护的阶段。即便如杜邦、巴斯夫、陶氏他们的生产工艺也不一定更先进,包括日本的一些化工厂的生产设备也不是很先进。但他们为什么事故率少?更多的是人员素质的问题,在以前90年代的时候,很多化工厂的一些工人都是化工技校,化工学校毕业的,在化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化工厂现在反而倒退了,因为现在的大环境让人没人敢去搞化工。像现在这种铺天盖地爆炸宣传,把好多化工人员全部吓跑了,原本有意愿的也经不起七大姑八大姨三番五次的劝导。年轻再也不从事化工,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断档。
好多企业老板,好多企业家想通过装备,通过花钱去解决化工生产安全化是不现实的。真正可行的是也只能是安全文化,也就是本质安全。本质的安全在核电项目中体现明显,其最核心的是核安全文化,即整个参与建设施工运行的人,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个体系。从门卫到厨房的大妈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要知道这个是不能做的,会有危险。如果行为不符合的规范,要抓人,要坐牢,甚至报备核安全局,后果非常严重。
大家都知道核电的建设速度也非常慢,比如海阳核电站原本计划七年投产,但现在十年了还没投产,不是别的,而是他本身就是那种慢文化。慢,是安全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都记得那个全球第一大圆珠笔产地的中国却产不出珠心的例子,在追求规模和速度上,我们可以说是无往不胜,但化工不像是圆珠笔残次就作废,很多情况下都是要反复论证、计算的。但之前被GDP撵着走的我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引导让我们自上而下都沉浸在对速度的追逐中。但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多问题只有在反复的打磨中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在化工生产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从实验室直接放大到在生产里面,用釜式间歇生产是有问题的,而且很多时候是诸多点都存在需要优化的地方,而长此以往的积累,就会导致问题非常严重。现在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装备升级改造,重视自动化,但是忽略了你的人员能不能操作起来。如果从事自动化操作连表都看不明白,只能等自动化报警,再滞后处理,这是非常不安全也不科学的。自动化的另一个意愿就是为了节约人力,但化工生产如此浩大的一个工程体系,想要短时间内就完成自动化改造是不现实的。以最近失事的波音飞机为例,如此精密且昂贵的飞机都存在人机磨合中的重大事故,更不要说危险系数更高的化工企业了。
所以众神归位,本分的做好自己的职责更为重要。与其将资金投入到新生产线中,更落地的是提升一线工人的薪资,进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安全培训,进行人员素质提升,人员素质考核,做好劳动保护。
现在的生产一线,工人常常会有懈怠心理,时长会见到吹嘘自己因违规但逃脱处罚的个体。而且本应该由企业主导和监管的生产安全,变成了变向的职能部门主抓,从而使得企业疲于应付检查而更难腾出精力来进行自身问题的调整。所以本应该落实到行动中的很多行为,更多时候是落实到了纸面上,但书面文字转化成生产力还是要靠人的执行。而人的培训和教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以飞行员为例,在真正驾驶飞机之前,其在模拟室中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练。
而且一线人员的情绪特别容易受波动,这就需要好多去心理学专家来进行参与这个研究。如何建立一线工人的参与感,让他们感受到重要性,不要那种上班挣钱、挣钱上班就完了。如果到化工厂上班,拿命换钱,那更完了。如果抱有我在这干活来的,我命都不要了,这更要不得。所以化工厂的安全生产是点点滴滴、面面俱到的事情,否则越炸越恐慌,越恐慌越倒腾,越倒腾越炸。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好多企业家不喜欢培养人,为什么?培养好的人才走了,给企业留下一地鸡毛。所以好多企业家宁愿买设备、买床子,反正不论你走不走,我的设备有了。如果确实需要人才,我就高薪去挖呗。去年一批企业家到德国进行参访,看到在生产车间里有一批年轻的学徒在跟着师傅们学习相关技能,看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