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些年间,人们书信写作用的是毛笔或是钢笔,这毛笔写字要研墨沾墨,后来西方流入中国的钢笔确实是比毛笔方便了许多,可以随身携带用来签字,但是很多人会因为钢笔开盖时溅得一身墨,且墨水容易用完或易干写不出来,因此在书信写作上一直是一个烦恼。
↑↑上图人物为拉迪斯洛·比罗↑↑
匈牙利记者拉迪斯洛·比罗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普通钢笔所存在的问题。比罗认为,他是在访问一家报纸的时候产生了用一种使用快干墨水的笔代替传统墨汁笔这一想法的。报纸用的油墨几乎是在瞬间干燥,而且不会留下污迹。比罗发誓要将类似墨水应用到一种新型书写工具中。为了避免粘稠的墨水堵塞他的笔,他提出在装有这种快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安装能够旋转的小金属球。该金属球将有两个功能:作为笔帽防止墨水变干。使墨水以可控速率从笔中流出。↑↑圆珠笔的初期设计图↑↑
于是,在年6月,比罗和他的兄弟格奥尔格(一位化学家)向欧洲专利局申请了一个新专利,并生产了第一种商品化的圆珠笔——Biro圆珠笔。圆珠笔是利用钢珠的旋转把油墨写到纸上的一种书写工具。圆珠笔初期的市场价格非常高,一支圆珠笔价值10美元(10美元在当时可是比现在的10美元还要值钱啊)!后来法国人马塞尔·比希开发了一个制造圆珠笔的工业流程,使得单位成本大大下降,第一支廉价圆珠笔在年生产了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圆珠笔传入中国。精明的商人大做“原子笔”的广告,借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弹的余威来打开销路。其实,“圆珠笔”与原子并无关系,只是读音相近而已。圆珠笔很快就在世界上流行起来。仅日本一年就要消耗4亿支圆珠笔。
圆珠笔之所以能够写字,是因为笔头里的钢珠在滚动时,能将速干油墨带出来转写到纸上。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试验在年9月取得成功。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图片均来自网络,非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