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标题党,“清华人”小程序的认证截图会放在后面,为图省事,先说明一下,是本科。以下正文。
标题所说的圆珠笔有着蓝色的塑料壳、按压式、蓝色墨油——那是我第1支从头到尾写完的笔,在我小学3年级的样子。
记得小学1年级的时候,应该是觉得小孩子容易写错吧,老师们只允许用铅笔。有的同学用小刀削铅笔,有的用卷笔刀,土豪一点的同学有自动卷笔机,就像需要用纽扣电池的智能游戏卡一般,是吊炸天的存在。等到小学2年级的时候,有的同学开始用0.3、0.5笔芯的自动铅笔。等到3年级,终于“有资格”可以用圆珠笔了,颇有一种“打怪升级”的满足感。而第1次从头到尾写完1支圆珠笔芯,不啻于辛辛苦苦打赢了一个大Boss。用咱们韭友的黑话来说,像关灯吃面几个月,迎来了连日的涨停一般。
当然了,打Boss或者涨停是从成年人角度来看的,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看,是“兴趣与获得感”。求知本应该是快乐的,充满探索和试错。适当的训练则有助于知识的消化整合,不应该是单纯地填鸭。
傻乎乎地写完一支笔的反面应该是“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小学的时候,经常听说某某家出了“神童”——年级连跳个几级。讲道理,这并不算难,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压缩起来,花几个月或几周就能掌握。然而跳级后,姑且不说小孩子的基础未打好,还可能会面临心智与同学不一致的困扰。
另一种揠苗助长是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小学课程,小学时学高年级或者初中课程。过度提前学习知识,确实有助于小孩子显得不脱节,跟得上进度,但是会慢慢消磨掉小孩子对知识的探索兴趣,会掩盖住小孩子知识体系里的薄弱环节。想要培养小孩子对“枯燥知识”的求知欲,最一开始可能会非常痛苦、非常缓慢,一旦完成之后,物超所值。毕竟“求知”二字,贯穿人的一生。
我们还经常看到家长们抓狂,吐槽小孩子的课程“怎么那么难”“简直刁难人”。一大原因是家长不能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许多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小孩子的思维习惯,不是为更高年级的解法提供秀技空间。有的家长图省事,在小孩子没有充分思考时就告诉题目的做法、答案;有的家长习惯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对小学一二年级的题目都想着设个XYZ。当家长们感慨“随着小孩长大,渐渐地就没办法辅导作业”时,不妨反思反思,是不是最一开始就抹杀掉了子女学习的兴趣,抹杀掉了子女的自学能力?
文末,回归一下咱们“滚雪球”的主轴。写完一支圆珠笔芯,需要历经难以察觉的、枯燥的墨液缓慢下降,在书写的过程中思考、吸取教训,像不像把一个优质标的阶段性地从头吃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