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书法是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的一门基本技能,也是一项优秀的治学传统,这个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毛笔诞生之日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前后传承多年。
在古代,书法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一体,想完成写诗、作文、画画、题字、写对联这些事,不学习书法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古人从进入学堂之日起,在读书识字的同时,都要下苦功练习书法。古代任何一名文人,若放到现代,最起码能达到省级书协会员的水平,甚至更高。
近几十年,随着钢笔、圆珠笔等新式书写工具的大量应用,以及印刷术和电脑的普及,书法的实用价值迅速被挤压到一边,只剩下艺术价值在少数人中间传播。
当书法艺术逐渐丧失群众基础,传承者后继无人时,曾引起许多学者和专家的担忧,他们纷纷出谋划策,给上边提议:应当把书法当作文化复兴的一项大事来抓。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重视,由此,掀起了“国学热”和“文化复兴”的浪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法教育被摆上台面。
先是全国各个省市的书学院、书法学会、书法研究会等机构相继成立,紧接着,全国各地的高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一些高校一马当先,纷纷在校内开设了书法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具有书法特长的大学生,四年学业完成后,学校根据成绩会给毕业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
资料显示,截止到年,全国高校开设书法专业的大学共有所(包括博士研究生17所、硕士研究生81所、本科所、专科12所)。
我一直在书画媒体工作,跟陕西许多书法家打过交道,我就先说说陕西书法圈的事。我们西安目前有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三所高校开设有书法专业,还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近10所大学开设有书法课,可见,书法教学在高校里已经相当普遍。
然而,书法教学在一些高校存在20多年后,看似很热闹,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最明显的不足就是:由高校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要低于从社会上滚爬摸打磨练出来的书法家。
因此,启功先生在本世纪初,借助书协开会的机会,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我觉得,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若给打分数,我会打上70分。
高校培养书法人才是综合式的,注重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审美、创作和研究。
实际上,这样的培养方式并没有问题,不论在哪个行业,综合型人才总比单一型人才更受欢迎,能鉴赏、能创作、会研究的书法人才,非常具有优势。
然而,世上绝大部分人不是天才,以平庸为主,如果在书法学习上同时抓这三个方面,把精力分散在这三个方面,势必会导致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精通,跟“术有专攻”背道而驰。最终,看起来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属于“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的类型,难以成为单一领域的顶尖人才。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陕西很普遍,人们不但对书法高材生有争议,对教授他们的老师也颇有微词。
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三所开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都有名师坐镇,分别是于唯德,钟明善、薛养贤,茹桂,这四人多次获得“兰亭奖”,目前都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书协理事,陕西书协副主席或名誉主席,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
但是,这四人的书法水平在陕西一直饱受争议,很难让其他书法名家心服口服。其一,他们的传统功底不是陕西书法家里边最好的。其二,他们重视理论轻视创作。其三,他们本身对书法如何传承和发展还没有清晰的目标。
打铁还需自身硬,连他们自己对书法都不是很清楚,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事实上,近20年多来,西安这三所大学毕业的书法高材生,几乎没有一个成为陕西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们唯一的亮点,就是在校期间参加了几次全国重要书法展,并取得了一些奖项,毕业后,基本上销声匿迹。
他们获奖并不是因为在书法创作上有优势,而是作品很有设计感,在形式感上让人眼前一亮,为获奖增添了砝码。
如果觉得以上四名导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高,那么,可以拿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王冬龄继续来谈。
王冬龄的大名,凡是接触过书法的人都有所耳闻。
可以说,王冬龄在书法圈引起的争议更大,根本原因是,他为了所谓的创新“病急乱投医”,完全跟传统决裂,一会儿玩现代,一会儿玩抽象,把书法当作纯粹的行为艺术来搞,书法在他眼里,完全是宣泄情感的工具,什么传统、笔法、结构、审美,统统靠边站,全由他随着性子来写,写出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认识与否跟他无关。
他在创作上如此任性,对书法的认识如此乱性,连他自己也搞不清书法的本质,教学生岂不是误人子弟?
另一方面,书法专业属于稀缺专业,学费高昂,上到硕士和博士,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即使学出来,也未必能成为优秀书法家。
之所以给启功先生打70分,是因为这句话我大部分赞成。但是,书法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比起其他书法家,也有一个优势:书法理论知识比较强,将来更适合做书法研究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