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国只有7%的人上接受过私立学校教育,但正是这小小的7%,几乎占据着英国的所有高级职位,并主导着整个国家。那我们就要问了,私立教育到底做对了什么,让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如此成功?”
在BBC出版的纪录片《SchoolSwap》中,一开头就提出了上述问题。这也是值得我们中国家长借鉴和反思的事实。
我们国内一直在提倡的减负,到底减谁的负,减了什么负?我们能从国外的成功教育经验中学到什么?
有幸的是,这部纪录片不仅探讨了这个问题,还给出了答案。
01《SchoolSwap》内容简介
这部纪录片直译为《学校互换:阶级差异》,所讨论的是,在英国阶级固化的大环境下,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的差距。
主角分别是:年被英国教育标准局评定为“良好教育水平”的公立学校贝姆罗兹(Bemrose),和号称英国最好教育水平的私立学校沃姆斯特(Warminster)。
这两所学校分别派出了自己的校长和3名学生,分别到对方的学校去参观并体验一周的学习生活。
02主要人物介绍
公立学校贝姆罗兹:
校长JoeWard(下文简称Joe)
学生Qasim
学生Brett(家境非常一般)
学生Nazh(叙利亚难民)
私立学校沃姆斯特:
校长MarkMortimer(下文简称Mark)
学生Xander(富二代)
学生Jone(家境不错)
学生Katie(富二代)
03两所学校的基本情况对比
笔者特意把情况罗列出来,用这个EXCEL表格比对,可以显示得更加清楚:
04两所学校日常对比
接下来,我们分别从学校的各个日常来看英国私立教育的特点。
一、上下课时间
私立学校沃敏斯特:
寄宿生:早上7:00起床,7:20去餐厅吃饭,8:30前必须到教室,8:45开始上课,下午5点放学。放学后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
走读生:起床时间自定,但在8:30前必须到校。片中的Xander一般6点起床。
公立学校贝姆罗兹:
下午3:00放学。
敲黑板!
这个放学时间,有没有很熟悉?对,就是跟南京减负以后的学校放学时间一致。
在沃敏斯特,有军训、网球、板球、汽修、天文、历史、高端晚宴等42个课外兴趣小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便报。
对,你没看错,居然连汽车维修都有。
公立学校贝姆罗兹虽然跟沃敏斯特一样,也给孩子准备了课外活动,但是绝大部分学生放学后都是直接回家,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
Brett就直接表示:我一直都是早上8点起床,也从来没做过家庭作业。因为家里是休息的地方,不是学习的地方。
Qasim放学后到家就开始玩游戏,直到妈妈喊他吃饭。
校长Mark在参观的时候讲出了他的担忧:这么早放学,如果学生要参加课外活动,对学校的管理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纪律
3名贝姆罗兹的学生到了沃敏斯特后被严厉的校规吓了一跳,
手机不允许随便拿出来,除非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学校不允许边走路边看手机,在餐厅也不允许看手机;住宿生晚上9:45上交手机等所有电子产品,10:00统一熄灯。每个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校服规定——统一着装,不允许穿短裤;不能化浓妆,不可以披头散发,不能戴太大的耳环或耳钉,头发不能染成稀奇古怪的颜色;……
怎么样?看到这里有没有中国式教育的即视感?
像今年9月开学时候,一位老师拿着水桶给女同学擦脸的故事,跟这个是不是如出一辙?
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一无是处,对吧。
之所以要这么做,校长Mark给予了解释:这是为了让学生们高标准要求自己,为他们以后到职场做准备。
在沃敏斯特中,如果不遵守课堂秩序,是会被直接请出教室的。
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你们不光是通过听觉来学习知识,同时也在通过视觉来学。所以,专注地听和看老师讲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相较而言,公立学校贝姆罗兹的孩子们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
贝姆罗兹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话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是过分影响了课堂秩序,老师是不会管的。
并且,这些孩子还会故意哗众取宠,跟老师犟嘴,或者故意挑老师的语句毛病。
Brett在沃敏斯特体验上课的时候,一直吧嗒吧嗒地玩他的圆珠笔,引来了很多同学的侧目。
对于Brett不尊重课堂的举动,Xander很奇怪地问Brett,“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
Brett满不在乎地回答道:“我又不是总不听课,就是觉得这样做很好玩呀。”
三、周末
在英国,工薪家庭的白人孩子学习成绩差,是一个普遍性现象。
到了周末,学校不上课,家长也没有给孩子报培训班的习惯,所以很多孩子要么抱着手机、电脑、电视,要么就在外面疯玩。
而对于沃敏斯特,周末的日程依旧安排得满满当当。
从上述的情况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中国没有英国私立学校这样过于丰富的课外活动外,英国的精英教育方式其实跟我们中国式教育基本一致,尤其是在严格管理这方面。
所以可以说,所谓的快乐教育,在西方国家也并不是精英们的主流文化。
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讲,“我们现阶段的高考是一项非常公平的选拔制度。”尤其是对于农村和普通家庭的孩子,高考是过上好生活的最简单途径。
因为,你只需要分数线够了就可以。
但是在英国这样的西方国家呢?早已经通过所谓“快乐教育”悄悄地进行了阶层划分。
没有钱上私立学校?不好意思,乖乖地回去上公立学校吧,经过一番“快乐教育”后,将来就按部就班地找一份普通的工作就行了。
05关键细节
接下来还有一些细节,是沃敏斯特远远领先于贝姆罗兹的主要原因。
一、师生数量比率
沃敏斯特是64名老师管理名学生,师生比为1:6.25.
贝姆罗兹是64名老师管理名学生,师生比为1:10.94
在这一点上,私立学校有着明显的优势。
当然,这点对我们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毕竟昂贵的学费已经筛选掉了一大批人。
二、师资力量
从数字上看二者差距并不是很大,沃敏斯特是万英镑,贝姆罗兹是万英镑。
但实际上贝姆罗兹的有效预算仅为万。
贝姆罗兹所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来自贫困家庭,甚至是叙利亚等国家转学而来的难民孩子。超过1/2的孩子母语不是英语,超过1/3的孩子需要特殊照顾。光给这些孩子们补课、补考,就需要花掉至少万英镑的经费。
万对名学生,万对名学生。
一目了然。
三、社会名人资源
Joe被一件事情给震惊了,沃敏斯特可以轻而易举地邀请社会各界大人物到学校给同学们演讲。在她访问之前,Mark刚刚邀请了克里斯托弗.雷恩(美国著名巴洛克风格建筑大师)、迈克尔.伊维斯(美国草地音乐节之父)等大咖。
名人到场演讲,会给学校的孩子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暗示:未来的你可期,你将来也会成为这样的大人物。
而公立学校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预算去这样做。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内现在很多高中都会邀请成功的校友、或者其他名人给高一和高三学生打气。
真的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做法。
四、环境影响力
在这里跟各位家长着重强调下,一定要重视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力!
Xander本来被沃敏斯特培养得很自信,但是仅仅到了贝姆罗兹一个周,就开始变得信心不足。
Brett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知道教育很重要,如果不接受教育,就很难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买不起房子,买不到食物,无法支撑家庭。我不想这样,我要努力读书!”
但是在贝姆罗兹,他做不到,因为环境太吵闹,同学们只是嬉笑打闹,毫无学习之意。
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考上、等名牌大学的原因。
当你身边的人足够优秀的时候,不仅会促使你加倍努力,而且也会让你更加优秀。
06小结
在片子结尾,Joe缓缓地说:“我一直以为他们(指社会精英和私立学校)靠的是社会关系,现在看起来,是我错了。”
其实总结下来,为什么英国私立教育培养的孩子全都是社会精英?主要原因是这3点:
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家庭舍得为孩子投入;孩子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几点,不正是我们中国家长在做的吗?
对于现在提出来的“减负”,家长们应该怎么做,不需要笔者提醒了吧?
我从事教育行业越久,我就越肯定,教育是打破社会不平等的关键。——贝姆罗兹中学校长JoeWard
P.S.真的很建议各位家长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P.P.S.真实的彩蛋:一段时间后,Brett想办法筹资到了沃敏斯特就读,沃敏斯特也因为Brett的优异表现向他提供了奖学金。现在的Brett意气风发,跟纪录片里颓废的他完全是两个人。
一部纪录片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