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8年的民国历史中,局势风云突变,军阀混战、割据常见,其中又有长达14年的抗战。烽火狼烟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军事人才,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些能载入史册的军事人物出现。
但这些人才并不是平均分布的,有的省军事人才很多,有的省相对要少很多。像一个广西省出现的力量雄厚、影响广泛的“桂系”现象,毕竟是极少数。
作为陕西而言,无疑是军事人才占少数的省份之一。在民国前期出现了张凤翙、陈树藩、胡景翼等著名军事人才,后来名将有杨虎城、孙蔚如、赵寿山等,而本文要讲的人物——名将高桂滋,毫无疑问,也是其中可以算上的军事人才之一。
有高桂滋签名的文件
高桂滋生于陕西定边,和当时的多数出身贫穷的军事人才一样,自小就受过不少苦。当然,如果不是因为贫穷的人生遭际,也很难说,他们就能投军成为军事人才。
他先是读了几年私塾,勉强认识了一些字,家人就无钱供读了。于是,他只好辍学,当过作坊学徒,少不了干许多体力活儿。这,也为他以后从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况且,他年纪轻轻就身材魁梧,谈吐、做事忠诚,在哪都挺受人欢迎的!
当时,正是晚清末年,时局风云变化。年,高桂滋经姐夫郑思成介绍加入同盟会,第二年,才进入了陕西讲武堂,渐渐成为一名军人。和当时、当地的一些军人相比,他是起步晚的一位。那时,比他小一岁的胡景翼已经在陕西军中崭露头角,随后南征北战,并曾在33岁短暂执掌河南实权。
高桂滋是属于稳扎稳打型的。在陕西讲武堂,他扎扎实实学了几年军事知识,顺带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文从沈梦推测,他的毛笔书法大约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接触的。毕竟那时和当代不同,那时,也没有圆珠笔、中性笔,要学文化知识就得用毛笔,因此,那时多少念点书的人都会毛笔字,军人的字儿写的不赖,那也不足为怪。
但,一入军营就是兵,高桂滋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茁壮成长,曾担任胡景翼的下属,屡立战功,抗战功绩,长载史册……
但在中年时期,他却被削了兵权,担任闲职。当得知要被送往台湾时,他,医院中而留了下来。
高桂滋将军毕竟是那个时代的大人物,他曾为国家捐赠一架飞机的事迹,仍在当地人中间口耳相传。
而他投资建设的“高桂滋公馆”,自己没住几天,如今却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半生戎马生涯中,高桂滋也留下了少量书法手迹作品,散布在档案、石壁上,本文搜罗的,大概可以覆盖到将军部分的存世书法作品。
在陕西绥德,就有高桂滋书法题刻数处:
如年6月,龙湾龙洞右侧右崖上,高桂滋题写的行书“龙洞清流”,每个字,高约一丈,宽约八尺,极为显眼而大气。至今,已有近82年历史了!
“龙洞清流”左上方,又有“自强不息”楷书,如今也完整的保存着。同题作品,在无定河东石崖石刻上也存有一幅!目前,还不清楚哪个是原始版本。
高桂滋还为绥德一军人公墓石柱上题写有名句四组,可惜并无照片流传。
剩下的图中,有高桂滋自传手迹、高桂滋签名文档等物,多数都是可列为文物级别的材料。
高桂滋自传材料,手迹明显有两种风格,根据他之前在绥德的题字判断,秀媚端正的自传体当是别人誊抄的档案,他自己的风格,趋近于行书范式。
高桂滋自传页,约为他人誊抄
本文中,仅仅展示了在网上能找到的高桂滋书法手迹作品,相信还有更多档案材料作品,都存在相关的档案馆里,只有有需要的人,才能找到相关东西。
高桂滋自传页,可能是自己亲笔作品
而高桂滋的书法题字作品,也许还有一些存在着,只是并不被人所了解罢了。
这些书法遗存,基本上展示了高桂滋将军不为世人所知的文化一面。只有将他军事上的作为,和文化方面的修养结合了解,大约才能体会到将军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
现在,除了家乡人之外,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他了。年1月9日,是高桂滋将军辞世60周年的日子,虽然他的事迹早已成为故事,飘散在风中,却始终停在那里,任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