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中的裹锋与铺毫晨之论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39.net/pf/a_5212066.html

用笔之法,关键在于笔锋!水笔靠笔头圆珠下墨,毛笔靠笔锋下墨。圆珠笔笔头如果坏了,笔芯就废了;同理,用毛笔而不得笔锋之妙,则未入书法之门。清代著名书法家、四库篆隶总校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

怎么使用笔锋?前人留下不少佳话。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机锋妙语。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诸多用锋之法中,“裹锋”与“铺毫”显得非常重要。“裹锋”便于加快行笔速度,书法家孙晓云说:“笔锋是始终是裹着的,可以连续写多字而不用舔笔。即使笔锋开叉时,依旧可以写出清晰的字。”“铺毫”便于加强行笔力度,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

那什么是书法中的“裹锋”与“铺毫”呢?它是由于运笔时顺逆用劲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笔锋状态。

行笔时,笔头下端聚为圆锥形的尖,叫“裹锋”(“聚锋”)。“裹锋”用力以“拖”为主。运笔时管前锋后,笔管前倾,拖毫前行,笔锋自然易向中央聚拢,形成中实侧虚的点画。篆书、连绵草及楷书的长横等细劲圆润的笔画时常用此法。清人刘熙载《书概》中说:“徐弦小篆,画之中心有一镂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侧处,盖得蔡中郎遗法也。”

此外,“捻转”用力也能造成“裹锋”。孙晓云说:“商周青铜器上具有代表性的饕餮纹、云雷纹、夔纹等的雏形,均呈螺旋式、圆转的对称纹路。只有将笔杆左右转动,才可能将笔毫随时裹住,既快速又匀称地画出这样的线条。”

行笔时,笔头下端铺为扁平的线,叫“铺”。“铺毫”用力以“推”为主。运笔时锋前管后,笔管稍后推着笔毫前进,因而笔毫被整齐打开,呈万毫齐力的状态行进,所形成的线条两边轮廓线特别有坚实感。魏碑方笔多为“铺毫”运笔。书画家黄宾虹说:“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逆入平出”告诉我们,“逆锋”用力,能帮助“铺毫”。逆锋行笔,笔锋反方向触纸跪笔,锋芒曲而微张,可以借力下按,使笔毫尽力铺张,“万毫齐力”,增强点画力量感。主毫副毫丝丝得力,一无扭结地聚结运动,写出的点画才力量饱满,各就其位,圆健得势。南朝梁王僧虔《笔意赞》:“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

颜真卿《多宝塔碑》

“裹”和“铺”是一对矛盾统一的关系。毛笔能“裹”才能“铺”,能“铺”才能“裹”。魏碑或欧体的方笔挑点,即笔锋向右下顿落铺毫后,挫锋反撑,一按即起,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提笔出锋,自然留下劲挺有力的三角点造型。

古人云“方笔用铺,圆笔用裹”(笔锋扁平展开成方笔,笔锋绞转成圆笔),“转便圆,侧成方”(顺转着走,笔画圆润;侧逆着用,出现方棱)。如果能将笔锋控制好,聚散、扁圆、卧挺等状态运用自如,笔毫要铺就铺,要裹就裹,要倒就倒,要起就起,要扁就扁,要圆就圆,要开就开,要收就收,则下笔成形,如铸如刻,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笔势自然,控笔技巧大进矣。

颜真卿《勤礼碑》

当然,笔法渊深,玄微精妙,用笔之法,还不尽于此。解缙总结说:“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