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行8年,经常听到人们对图书编辑这份职业的不解或误解——编辑是不是只有学者才能当?你们编辑是不是改改错别字就行了?······”29日,一场“女编辑聚会”上,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与理论读物中心副总监鲍静的一番话,引得现场近百位同行发出会心笑声。有时,人们对编辑的美化想象,类似电影《天才捕手》里掌握作家作品生杀大权的“幕后推手”;有时,编辑似乎又过于隐形,印在图书封底上的小方块名字,不免低调得被忽略了。
其实,一本本优秀图书,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它们会呼吸,知冷暖,有磁场,凝聚了背后一位位编辑的智慧与汗水。做书究竟有哪些荣耀和快乐,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压力?“最美时光·精彩绽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市出版界女编辑专题研讨会”29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工会和上海市出版协会女编辑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如今,上海出版界人才队伍中,女编辑比例超60%,占了大半壁江山。来自沪上40家出版社的近百位女编辑代表齐聚一堂,正是这抹巾帼亮色的鲜活注脚,她们围绕主题出版、学术出版、童书出版等多个领域,畅谈“做书启示录”。
许多资深编辑们回首职业生涯,都会感恩那些让自己沉浸其中、并获得快速成长的难得项目。但种种收获往往也是“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慢火“熬”成的。
专注于做主题出版的鲍静还记得,她年入职上海人民出版社时,正好即将赶上建党90周年,老编辑们正在策划出版《中国共产党90年图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志》等献礼书。“那时的书稿已经到了第十几稿,但还是贴了密密麻麻的便签纸,关于每张图片摆放的大小、每个图说人物的核对、每段故事的出处、每处颜色的变化等等,十分细琐。”当时还是新人的鲍静,听老编辑们描述,年冬天,许多前辈在浦东川沙郊区小旅馆中“与世隔绝”了半个多月,写干了23根圆珠笔,用掉了36管胶水,剪掉了12包B4复印纸,贴完了多个浮签······
“有人说,主题出版内容多是聚焦国家重大事件、重大题材、重要理论问题,可能不像文艺题材那么活泼有趣,市场效益也不是那么明显,但对编辑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年鲍静作为编辑之一参与策划出版《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从拿到稿子那刻起,6位新老编辑同时看稿,然后再对稿、合并,对每个篇章进行深入研读,对书中每个事实和数据都反复核对、反复推敲,对书稿中提到的史实详细核查,甚至走访当时在上海的当事人,使得文章的表述更为精准权威。”后来她责编《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与作者林尚立教授反复沟通商讨学术细节。鲍静总结,编辑要当“内行中的外行,外行中的内行”——既要知识广博(伯乐身份要求编辑尽可能多涉猎多学科知识),又得博中求专(尽可能地系统研究某一科学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项目部副主任朱华华,将《杜威全集》视为做书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这套大书,她长跑了十几年。早在年进社做实习生时,朱华华与《杜威全集》结缘,接下第一卷译校任务。“交回去的书稿,比刚拿到的时候厚了几乎一倍,每一页上都布满红笔修改和铅笔提疑的痕迹。”年她正式接手做《杜威全集》。
“当时,这个后来发展为39卷的大项目仅仅收到3本稿子,面对这样艰巨任务,心里忐忑不安。但我没有退缩。”朱华华直言,编辑生涯中,能碰到好书的机会并不多,有幸遇到了,就要牢牢抓住,耐心打磨,让它焕发应有的光彩。她安心埋首项目,催稿、审稿、校稿,跌倒、爬起、成长。全集总计超万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社会、历史、教育、艺术、道德、心理等广泛领域,对译校和编辑加工的要求非常之高。“因书稿内容具有连贯性,为了最大限度保持译法和体例统一,书稿主要由我和主任曹利群做一审和二审,总编阮光页负责三审。翻译质量较好的书稿发排前流转8个月左右,问题较多的则往往在一年以上,结束三个审次以后,有的纸稿已经开始变黄,上面红、蓝、黑、绿、铅笔、荧光笔的痕迹让它带上五彩斑斓的魔幻效果。”
编辑往往有“两忧”,既担忧稿子不来无米下锅,更担忧来的稿子不合格拖累进度。《杜威全集》有署名译者80余位,如何与他们沟通,确保按时保质地交稿,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朱华华说,年到了晚期著作出版阶段,“催稿”几乎碰到了各种想象不到的阻碍:译者中途退出,无底线拖延,译稿不合格需另觅译者等。被这套书“反复折磨”后,她认准了这就是真爱。所谓出版理想和职业精神,不正体现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与耐心打磨中么!
除了《杜威全集》,“十年磨一剑”的故事还有《中国文字发展史》丛书、《中国近代经济地理》(9卷)、《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编年》(12卷)、《冯契文集》(11卷)等,4种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10余种获上海图书奖,9种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镌刻了许多编辑的使命担当与坚实足迹。
上海译文出版社黄昱宁,如今管理着一个多达18位编辑、年人均创利将近百万的文学编辑室。做过总销量将近百万的畅销书,也做过注定赔钱的小众产品,她体会到,当一名外国文学编辑,并不是——至少不全是那么纯粹浪漫的事儿。摆在面前的总是一份不完美的、需要精雕细琢的手稿,追在身后的却是那个叫做“市场”的怪兽。面对文字,究竟应站在读者立场,还是作者立场抑或出版者立场,做价值判断?为了让一本书投进茫茫书海后不至于瞬间秒沉,必须反反复复地广而告之,在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