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都文港的守望与突围中国江西网

白癜风治好了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824/4684514.html

□本报记者毛江凡钟珊珊

如果说,十年前笔都文港的毛笔生意,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今天的文港毛笔文化产业,已经是一幅纵横捭阖的写意图。

进贤县文港镇,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毫不起眼的一个小镇,几年来却已经坐拥“中国毛笔文化之乡”“华夏笔都”“中国毛笔之乡”“中国楹联之乡”四大“国字号”招牌。

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由中原传入。东晋后,临川内史、书法家王羲之对文港毛笔的重视,带动了文港毛笔产业的兴起。至宋元时期成为传统产业,明清时期日渐鼎盛,至今文港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呈现出“药不到樟树不灵,笔不到文港不齐”的盛况。

今天的文港,已经把毛笔产业进一步扩展到了钢笔、圆珠笔以及文房四宝等系列文化用品领域,也形成了特色产业群和产业链。毛笔年产量7.8亿支,产值23亿元。

守望与突围,传承与创新,是文港人面对的新挑战。如今,文港一方面正积极申报毛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另一方面正在就如何破解新的发展瓶颈,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成功转型,如何在乡村振兴、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新的机遇面前有所作为等诸多问题上,进行新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匠心与情怀

正值酷暑,热气扑面而至。进贤文港镇晏殊大道旁,在罗汉松与修竹的掩映下,一处古色古香的徽派风格院落里却凉风习习。国内第一家以毛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正坐落于此。

走进博物馆,只见文化陈列馆、毛笔实物陈列馆、毛笔工艺制作作坊等依次展开。博物馆馆长、邹氏农耕笔庄庄主邹农耕告诉记者,馆内收集了元、明、清、民国及当代的毛笔实物,以及与毛笔生产、销售相关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工艺展示,内容之丰富,可谓一部跨越千年的毛笔文化发展史。

作为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邹农耕自诩是“一个卖毛笔的人”。而谈起缘何自筹巨额资金,打造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博物馆时,邹农耕的回答是他对毛笔文化的深深挚爱。

年,18岁的邹农耕离开了学校,开始在市场上做毛笔营销工作。当时,江西毛笔在全国市场的口碑很差,几乎成了劣质笔的代名词,销售情况不容乐观。这让邹农耕心急如焚。于是,他去了浙江、安徽、湖南、湖北、贵州、河北等生产毛笔的地方进行调研,看到了中国毛笔走下坡路的局面,觉得应该为毛笔事业做点什么。

邹农耕开始身体力行,把对毛笔的理解融入制笔的工艺中,经年累月,他做出来的笔无论是质量、外观都有了创新和改善。然而,文港制笔文化源远流长,没有一个像样的展示平台,是有缺憾的。经过多方考察,邹农耕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笔都建一个毛笔文化博物馆。说干就干,年5月,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就这样在文港落成了。全馆占地面积18亩,使用面积近平方米,成了笔都文港的文化地标。

邹农耕说:“别看笔头只是那么小小的一撮,却凝聚着年来文港制笔人的心血。以笔为镜,可看时代风云,看文人风骨,看产业兴替,看传承匠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在文港,还有一位中国毛笔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笔王”的周鹏程。年逾花甲的他出生于制笔世家,8岁便跟随父亲学习制笔,和毛笔打交道已有57个春秋。

盛夏7月,记者走进周鹏程家中。他正戴着老花镜,静静地端坐于工作台前,左手持笔杆,任凭右手指尖灵巧地滑动,一遍一遍地把毛挑齐……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实则精妙。世人写字作画,只观妙笔生花处,不见辛苦制笔人。其实,选毛、水盆、结头、装套、择笔、雕刻……一支真正的文港毛笔,须经过多道工序打磨方能完成。如此单调而又精细的手工活,却是周鹏程毕其一生的坚守。于他而言,半个多世纪的习惯,已经升华为深情的依恋。

“我家几代人都是以制笔为业,到我这已是第四代了,儿子孙子都在学。”眼前的“中国笔王”,似乎散发着文港毛笔的气质,沉稳低调,岁月静好。

谈起自己的制笔经历,周鹏程感慨万千:年轻时,自己曾外出闯荡,走街串巷,跑书院画室,访名家大师,只为将自己做的毛笔推销出去,不料四处碰壁,许多工艺美术大师根本不认可江西毛笔。从那时起,周鹏程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制作出让大师们都想用的笔。

“笔之所贵在于毫。”在保留传统技艺手法的同时,周鹏程走上了毛笔改良的道路,从笔头原料开始,他不断研究创新。而这样的改良,让他的毛笔大放异彩。

“做好一支笔,是制笔人的本分。”周鹏程不懂市场营销技巧,但他却选择用最虔诚的态度,守护着古老的制笔技艺。在他眼里,一支好笔应该集“尖、齐、圆、健”于一身,按下时要扁,提起来要圆,收得拢,散得开,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自秦以来,文港人便开始制笔,多年的薪火传承,无坚守,何以为继?多道制作工序,无匠心,何以为精?“我做笔50多年,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支笔,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我想将这种文化传递下去。”周鹏程如是说。

百道工艺,匠心传承。文港这座江南小镇,凝结了一代代笔匠的质朴情怀。

在文港镇仿古街上,有一笔庄名为“淳安堂”,其堂主叫李小平,年出生,祖籍浙江淳安。

年,15岁的他随父母来到文港镇周坊村,跟着一位师傅学做毛笔。起初,李小平折腾几天才能做好一支笔,经过长期反复摸索,他总结出一条经验:做好一支毛笔,关键之处在于,要对不同种类和粗细的毛进行精确合理的搭配,才能使做出的笔达到特定的书写效果。

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摸索、积累,李小平制笔的品质传遍了书友圈。制笔之外,他致力于研究古笔仿制及相关文房四宝用品创新。

几年前,李小平萌生了仿制著名的唐代“缠纸法鸡距笔”的念头。因为没有见过实物,完全靠自己摸索,这无疑是极其艰难的。李小平没有退缩,他把毛笔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从毛笔文化的角度重新激活看上去熟悉而陌生的毛笔。他花了五六年时间收集图片资料和史料,经过多年的钻研、数十上百次的实践,终于仿制成功了国内独有的“唐代缠纸鸡距笔”,并取得了专利。

李小平告诉记者:“今人仿制古代笔,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去接近古人的书写法度和状态,从而理解那个时代书法的本相。”作为毛笔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对文港毛笔的挚爱与推广,不会停步。

“小”毛笔与“大”文章

小小一支笔,记载了文港的千年历史,也书写了文港人的创业传奇。

在文港镇的街巷间穿行,一股浓郁的毛笔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毛笔造型的路灯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道路两旁,一家家独具特色的文房四宝店,星罗棋布于街头巷尾……文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写满毛笔历史的古镇,也因笔而名,因笔而兴,因笔而荣。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邹农耕说,“出门一担笔,进门一担皮”是千百年来文港人制笔售笔的真实写照。支撑起华夏笔都毛笔文化辉煌的,是清代康熙年间周坊村走向苏州、上海一带的周虎臣与清代中后期由前塘村走向武汉及西南地区的邹紫光阁家族,这两支名笔,今天仍在继承传统。

始创于民国年间的邹文光阁,已有百年历史,也是文港毛笔的杰出代表,其毛笔秉承传统工艺,制作精湛,名扬全国。邹文光阁笔庄传承人邹祥仁说:“以往文港人制作毛笔是以村落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毛笔产业链越做越长,大部分文港人便来到镇上抱团发展,更有成千上万的文港人,走出家乡,奔走于全国各地,文港毛笔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如今,文港毛笔已占据专业用笔90%的市场份额,这样亮眼的成绩,是一代代制笔匠人勤奋不辍‘挣’回来的。”

此话不假。记者在文港看到,从几元的工艺画笔到上万元的九尾狐毛笔,从小如针尖的细笔到大似扫帚的抓笔,只要你用得到,文港人便制得出。因工艺纯熟、精湛,年,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入选了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来,文港毛笔开始增添现代元素,从实用型转向了工艺型、礼品型,研究开发了生肖纪念笔、高级礼品笔、工艺陈列笔等品种,并根据不同人的书写习惯定制毛笔,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而以毛笔为基础,又带动了当地文房四宝等文化产业的延伸与拓展,文化周边产品不断丰富。

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崛起,文港毛笔产业主动“触网”。总部设在文港的江西萃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笔淘网)的基地孵化员朱俊波说,在他们的推动下,文港建设了文房四宝电商基地、O2O展示馆,毛笔销售模式由线下转向“互联网+”产业体系。传统制笔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了文港毛笔产业的跨越发展。目前,全镇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文港镇互联网销售收入达7.5亿元,文化用品销售额增长22.5%,市场占有率提高了10%。

文港毛笔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度高、辐射面宽的产业集群。文港镇副镇长宋建平告诉记者,目前,文港镇拥有毛笔生产企业余家、毛笔作坊家,产品种类涵盖了各大系列、各种规格,还拓宽延伸到油画笔、化妆笔等品类。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文港从事制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的人员达2.2万余人,在外经销人员1.2万人,销售窗口5多个,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县级城市。年,毛笔产量7.8亿支,产值23亿元。

文港毛笔已经成为南昌市乃至江西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现实瓶颈与突围之路

历史的光环为文港毛笔文化带来了与生俱来的自信,然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如何突破现实的瓶颈,找到一条创新突围之路,是文港毛笔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新命题,也是促进城镇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采访中记者发现,十几年来,文港一直在引导和打造毛笔文化品牌,比如淳安堂、鹏程笔庄目前都做得很好,还有一部分清代、民国时期的江西文港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老品牌,比如在南京和重庆影响很大的邹文光阁等,像这样历史悠久的老字号,目前已经恢复了七八家。可以说,现代新创品牌和传统品牌都各美其美。但美中不足的是,文港毛笔在品牌打造上的眼界有待提高,观念有待突破。

在与当地不少制笔名家与毛笔文化研究者的交流中,大家都有一个比较趋同的看法,那就是文港毛笔从规模上讲,远远超过了湖笔、徽笔,但从品牌打造看,并没有优势。据业内人士说,多年前,文港曾经有过类似的举措,即包装、打造以“文笔”为名称的文港毛笔品牌,并将这个品牌推向全国。然而,在实际推动中,因为牵涉知识产权、统一标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最后这件好事半途而废,这无疑是一件憾事。

文港毛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个绕不过的话题,那就是毛笔制作技艺传承接续的问题。李小平感慨道:“我带了12个学徒,以年轻人为主,外地来的基本都是有书法基础的。但转化率不高,学徒学完了以后,如果没有更多的扶持,是很难在这个行业里面继续生存下去的,最后很多人都改行了。”

李小平说,他现在也在探索,改进培养的模式,目前正在做的是以学员的名义,来推出某一个系列的产品,通过他的指导与影响,边做课题边进入市场,尽其所能让其品牌化,不然的话,很难把人才吸引进来。

在文港采访时,记者还发现,虽然当地文化旅游基础不错,除了笔都的招牌外,还有晏殊故里、传统古村落群等文化资源,但来此旅游的游客并不多。不久前,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各地要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对文港来说,这是其突围之路上需要思考的。

对此,文港镇副镇长宋建平坦陈,文港毛笔要长足发展,确实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传承堪忧,缺后劲,传统生产技艺面临青黄不接难以传袭的局面;二是品牌众多,缺名品。文港各种品牌的笔庄不少,在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品牌不多;三是附加值低,缺创新。文港毛笔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虽握着核心的技术,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很低,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四是宣传不够,缺影响。文港毛笔虽然市场占有率高,产值远远超过湖笔,但对外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不对称。

江西文化学者邓涛认为,文港毛笔有着生动的履历和精细的工艺,对于南昌区域文化史具有特殊的符号学意义。文港毛笔的文化与产业发展模式,尚未统一到简明、清晰的品牌秩序中来,文港毛笔的持续发展,仍需要深度表述和宏观规划。

记者了解到,为弘扬“二晏”文化,文港正在规划建设晏殊书院,使之成为文港一座地标性建筑。同时,也在进行陶瓷文化艺术馆、各类传统工艺工作室建设,进一步丰富小镇文化内涵。另外还将加速推进文旅融合,大力实现“文化+”行动,推动毛笔与文化、旅游等各领域跨界融合发展,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