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几支钢笔已经在抽屉睡了好几年。说起钢笔如今上学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其为何物,因为他们已经不用钢笔写字了,眼下的钢笔似乎成了文物。
我上学从一年级开始,由石笔、铅笔、圆珠笔,直到五年级才开始用钢笔,那时钢笔也叫自来水笔,我使用的第一支笔记得是通绿色,五毛钱一支,极简单的那种。除笔帽的挂钩和笔尖是金属外,整体都是塑料,吸墨水的是一根硬塑料吸管。构造以塑料为主的笔为何叫钢笔,也许正是笔尖的缘故。而这支笔还是做木匠的爷爷花钱给我买的。是我在的班级第一支钢笔。
那时,学生在学校能用上钢笔,都是家里条件比较好的,一般家庭是买不起的。我能拥有班上第一支钢笔,全凭郭校长的几句话。郭校长知道我家有我和弟、妹三个孩子同时上学,父母不可能只给我买钢笔,有一天就在饭场吃饭时笑着和我爷爷说,你二孙已经读五年级了,学习又好,你这财神爷不能给他买支钢笔?念低年级的孙孙不买哇,快上初中的也不给买?爷爷说,只要他念书行,买哇……爷爷是木匠,在当时算是有钱户。
在上世纪60年代,钢笔是文化人的标志。谁上衣兜上能插一支钢笔,在乡人眼中可不是一般人。那时,在上衣兜插钢笔的我记得只有郭校长和张老师,好像还有村上的会计。物以稀为贵,当时文化人少,有文化的人也自信,老百姓都看重文化人,衣兜上插钢笔的人很受人敬重。
在村人眼里,郭校长和张老师是真正的文化人,但他俩朴实,上衣的上兜上只插一支钢笔,另一支笔装在上衣下兜里。这样做似乎是怕别人笑话,才不把钢笔并排插在一个兜里。但我们知道他们有两支钢笔,一支是蓝墨水用来写教案和会议提纲什么的,一支是红墨水的是用来批改作业的。我念三年级时就渴望,什么时候也能在上衣兜里插上一支钢笔呢?渴望归渴望,终究不敢开口向父母要。
在那个年月,关于钢笔的故事很多。邻村有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青年,喜好张扬,他上衣的兜里经常插着三支钢笔,乡人送他一个绰号——十二杆钢笔。那时,在上衣兜里插一支钢笔,是很显眼的,插三支钢笔,远比今天颈部戴一条几万块钱的金项链、耳朵上吊一串金耳坠的美女更吸人眼球。有的青年小伙去找对象,专门在上衣兜插一个笔帽,惹出许多笑话。
我小学毕业那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学校奖励我一支钢笔。尽管不是“英雄”(英雄牌)笔,我还是乐得欣喜若狂,刚领上钢笔那天晚上睡觉我都握着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那时识字人少,作为文化人重要标志的钢笔就深受青睐。初中毕业的同学,家庭条件好和相处关系好的同学常常互赠一支钢笔作为纪念,参军入伍也有好友赠送钢笔作为留念的。
随着书写工具的快速发展,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即使读书写字,也是用中性墨水圆珠笔,既便捷,又省事,不用吸墨水,清洗等,写完一支扔掉,再换一支。流行了几十年的钢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九十年代还有人收旧钢笔,不过只收“英雄”笔。后来知道“英雄”笔的笔尖是用14K的黄金做的,商贩收钢笔的目的是收黄金,而不是笔。
如今农村的商店已经没卖钢笔了,但大城市的商店还有卖钢笔,不过我觉得很少有人买。但我判定,即使有人买也应该是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他们买钢笔并不一定用来写字,或许就是收藏,或者是对钢笔的一种怀念,一种寄托,一种眷恋。
闲暇,我打开很久未翻检的抽屉,里面还有好几支钢笔,有用过的,也有没用过的,还有用盒子装的崭新的。我抚摸着这些钢笔,感叹时光易逝,似乎又回到了我用钢笔写文章、抄笔记的岁月。
我不忍心把我留存的钢笔当作废物遗弃,我会将它们传给我的女儿,我会告诉她,这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物件,还是一种文化情怀,更是一个带有时代气息的读书人的亮丽标签。
作者:侯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