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父亲当年为参选,作者添了支圆珠笔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将所有的爱都给予孩子,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父亲和母亲是截然不同的形象,在传统家庭模式里,母亲总是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而父亲则承担着赚钱养家的责任。并且父亲给人的印象总是沉默寡言,默默承担起一切。

尤其是古代社会,父亲的形象更是如此,这份深沉的爱需要用心才能感受到。

过去的人们的思想比较封建,觉得女性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丈夫则是一家之主的形象,掌握着家中里里外外事务的决定权。

由于父亲的角色比较特殊,很多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就显得比较生疏,从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时候对父亲的感情更多的是敬重。

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父爱也应该被宣扬,所以很多艺术作品应运而生。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每个人的思想自然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一幅好的作品能够让很多人共情,能够让更多人体会到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我们看不懂的画也并非不是好作品,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80年代的油画作品《父亲》,就是备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觉得这幅画的意境,有人甚至觉得其中存在很大的败笔。

一、父亲的典型形象

从古至今我国都是农业大国,这就导致我国最大的职业群体便是农民,由于古代的生产力比较低下,所以当时能够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满足。

那时候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几亩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种,希望能够维持家人的正常生活。这幅《父亲》的主人公便是农民的形象,这也是当时大部分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作者名叫罗中立,这幅作品中的主角并非他的父亲,而是他忘年交的好朋友。罗中立出生在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虽说生活条件不太好,但是父母还是凭借辛勤的劳动,将这个小家庭经营得很好。

罗中立从小就对绘画很感兴趣,从小便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父母亲也很支持他的理想。

罗中立长大之后以特别理想的成绩,进入四川美院附属中学,后来去到四川达县地区支教,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他无法进入大学继续进修,当时他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等到高考恢复他就会第一时间参加高考,圆自己的绘画梦。

达县的风景很好,罗中立也很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同时他也在这里认识了很好的朋友,他便是《父亲》的主人公邓开选。

虽说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很大,但是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很快便成为相谈甚欢的好朋友。

二、创作油画作品《父亲》

邓开选身上浓厚的农民气息,给罗中立带来很大的创作灵感,但那时罗中立并没有想到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刻画中国农民的形象。

后来罗中立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之后,他选择继续回到达县工作,并且工作之余也在继续绘画。因为他想等到高考恢复后继续考大学,目标院校便是四川美院。

年恢复高考,罗中立第一时间报考四川美院,不幸的是他由于文化成绩较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在寻找各种比赛机会,为自己积累比赛经验,同时也在努力提升文化课成绩迎接第二次机会。

当时恰逢第二届全国美术展即将开幕,罗中立起初创作了《收粪的农民》,但是这幅画并没有什么深意,于是《父亲》被创作出来。

三、外界对《父亲》的看法

《父亲》这幅画面世的时候,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有人觉得这样的形象很触动人心,可是也有人觉得罗中立笔下的农民显得过于刻意,长相丑陋且穿着寒酸,似乎有意在抹黑农民的形象。

后面这种想法提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表示赞同,罗中立无奈之下只好在画中填上一支圆珠笔,他想借此展现社会的变迁。

然而圆珠笔填上去之后,很多人又觉得这支圆珠笔是最大的败笔,正是这只圆珠笔使得画面显得不协调,并且使得画作的时代感被冲淡,并非是很好的改动。即便罗中立向公众解释了自己的想法,依旧得不到公众的认可。

结语

其实艺术并非要符合公众的口味,毕竟众口难调,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艺术,坚持自己的风格,似乎是更值得称赞的做法,无论别人的看法如何,精心创作的作品总能够吸引到伯乐的目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