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工匠精神丢哪里了

郑华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小时候,过年时可以玩的玩具还是非常多的,虽然那个时候物质匮乏,但快乐却很富足。

比如砸炮,这个玩具最便宜,两毛钱就可以买一大张,在一张废旧报纸上面整齐排满一个又一个比按扣还要小的圆点,这个圆点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磷,也就是和火柴头的成分差不多。用剪子剪下一个,放在石磙上拿锤子一砸,“啪”地一声就响了,还会冒出一小缕青烟。这是最初级的玩法。

更高级的就是拿子弹壳做一个专门的工具,子弹壳是步枪的,小时候这东西随处可见,我们称之为炮皮。在靠近底门的地方,用小钢锯锉出一个半圆形的孔洞,恰好可以塞进一个砸炮为准,弹壳里还有弹头,弹壳的口则被捏扁了,以保证子弹不会跑出来,捏扁了的弹壳口再钻一个小洞,穿一个铁丝的圆环,圆环上再拴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

玩的时候,将砸炮塞进弹壳的底门的半圆形孔洞之后,一手拿绳子上下抡成一个大圆,当弹壳转到正上方的时候再撒手,弹壳就会拖着长长的“尾巴”飞向高空,当它走到最高点后开始转向落下来,靠着降落的加速度,里面的弹头会将砸炮砸响,如此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还有摔炮,就是两个大拇指粗细的圆柱形胶泥的干坯将砸炮挤在中间,再拿报纸剪出来纸条将之粘住,玩的时候可以使劲儿地摔向房子的墙壁,或者立着放在地上用脚猛地一跺,都会触发它的响声。

还有扽炮,是一个粗细如圆珠笔芯,长度约二指,两头各有一条从里面伸出来的长约五公分的小细线,两手各捏往一头,向两边一扽就响了,或者将之平放到地上,用脚向前一搓也会响。

这些小玩具,简单、便宜,但带来的快乐却很多,再举还有很多的例子,它们都随着日子的逝去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就连最喜欢怀旧的人也很难将之记起。

我想说的是,小时候虽然穷,但却有很多不同的玩具,同一个玩具也有很多的玩法,而现在,当我们富足了、进步了,玩具却越来越少了,手里的只剩下手机,嘴里的只剩下喝酒,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匮乏”与单一吗?

我们现在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面对一件事情了,哪怕这件事关乎玩,不管是打游戏还是刷视频,都是浮躁的,游戏是拿钱可以买来的,却不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视频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而不是你想要表达的。

纵然是这样,我们还时时分心,手里玩的是一样,心里想的却是另一样。

为什么我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是外界的诱惑多,还是自己守不住了安分?

过去的时候,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玩具,可能要用一周甚至一个月一年的时间,但我们依然能沉静耐心地做完,那个时候的我们不懂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雏形,是不是越长大越没有了这种精心打造的工匠精神?

工作差不多就行,吃饭饿一顿也无所谓,看书……我们早就不看书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又在哪里?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个体的原因?

当我们都忙着挣快钱的时候,谁还能脚踏实地埋头做事?当我们绞尽脑汁挣巧钱的时候,谁还能沉下心来读书耕耘?当别人一夜暴富的神话袭来时,我们是不是也会躁动不安?

过年,坐在家里沉思,唯有一声叹息!

(这篇文章如果您看到这里,说明还有耐心与静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