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核弹是高科技文明的产物,其制造难度之大是众多国家一致认可的。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没有正确的科学理论,没有高端的技术人员,都不可能造出核弹的。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有一种东西比核弹还要难造,这个东西还是我们学习中常备的物品,而且是很多人都不重视的,那就是圆珠笔头。大家对于这个答案是不是大吃一惊!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竟然会如此难造,就连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科技大国也造不出。
其实说起来,圆珠笔头的制作工艺确实是十分的困难,对加工技术和精度的要求更是十分苛刻,在圆珠笔头小小的“球珠”里面,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为了保证笔头书写的流畅性和使用寿命,笔尖的开口厚度要小于0.1毫米。球珠与笔头墨水沟槽位的搭配,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毫米(成人的头发丝大约0.07毫米)。这种“世界级”的制造难度,难倒了世界各地的制笔企业。
纵观全球,只有3个国家能够造出圆珠笔头,分别是瑞士、日本和中国。其中技术最好的还要数瑞士了,瑞士的生产设备非常精确。不单单是在圆珠笔产业,还有很多方面瑞士的生产水平都是处于顶尖地位的,就比如非常出名的手表行业,一听到瑞士手表大家都会觉得这个手表一定不简单。
虽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有数百家圆珠笔制造商,每年生产的圆珠笔大量销往世界各国,但在年之前,这项技术也需要与瑞士合作。直到年,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拨款近万元。
该项目于年实现技术突破,并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验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制笔行业“进口依赖”的困境。此外,圆珠笔笔头自主研发的成功有助于打破国外垄断,降低国外厂商利润,这也再次验证了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号。
尽管我国已经占据了全球80%的圆珠笔市场,一年生产亿支圆珠笔,但利润却极低,具体到每个球珠的利润,估计只能以“毫”(1分=毫)作为单位计算了。原因是圆珠笔技术不涉及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对这项技术没有迫切的需求,市场较小,而日本和其他国家在这项技术上也已经成熟,因此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看到有人使用圆珠笔了,就连学校规定的标准考试用笔都是中性笔。数以亿计的圆珠笔一年都用不完墨水。如今,除了日本、土耳其等保守国家仍在大量使用圆珠笔外,其他早已是改良水性笔和中性笔的时代,圆珠笔已经成为了一个夕阳产业。就当前的市场环境而言,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圆珠笔尖的研制中意义甚微。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笔投入到圆珠笔笔头研发中的资金,如果投入到人工智能、射频芯片、半导体制程等领域的话,是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和获得更大的回报呢?即使圆珠笔产业的产值像行业协会吹嘘的有亿人民币,也赶不上IT行业下属细分类别的一个零头,更别说和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相比了。
自主创新没有错,在科研领域拼资源争第一也无可厚非。但正如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国家的资源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才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开始对工业和科技领域发力,中间还在政治和经济上走过弯路,因此底子较薄。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按资源的优先次序攻关,去深耕主导未来经济的新兴产业。对研发圆珠笔笔尖技术进行大力投入,多少有些舍本逐末的意味,在熟透了的传统产业拼命,取得的效果往往只会事倍功半。
而中国要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也必须集中精力抓住主导未来经济的新兴产业,多向美帝硅谷学习,才有弯道超车的机遇。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