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圆珠笔 >> 圆珠笔优势 >> 被篡改的一封信

被篡改的一封信

白癜风的专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23/4454959.html

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

今日讲王维的《相思》。和小朋友说,这首诗又名《江上赠李龟年》,诗意含蓄而热切,表达的相思之情适用性特别广,既可以属于少年恋人,又可以属于中年好友,甚至用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也不碍事。下课前,小朋友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了《济南赠爸爸》。她说爸爸被隔离了,不在家。

今天读德国作家鲍圭埃特的《一封信》,发现这篇作品入选了人教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6课,课文下面有一行注释:本文作者是德国的鲍圭埃特,译者瞿祖红,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看到“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时我就很好奇,改动了哪些呢?我将原文(此处的原文指译者最初翻译的版本)和课文对比阅读,发现改动的地方还真不少。

我之前翻过整套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又教过一学期的初一语文,知道语文教材课文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原文、选录文和删改文,后两种在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单说删改文。我不喜欢绝大多数的删改文。教材编者不同程度地去剪裁原来的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就对原著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删改的教材让我们带着编者的意图,带着某种意识的东西,去欣赏和解读文本。如此一来,我们离原著和原作者是不是太远了?而且这种删改,是不是太轻视孩子的学习能力了。

我知道编者删改的意图:为了让文章更适合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对教材的选文提出如下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为了让选文适合学生学习,编者就对原文中的一些不规范字词、妨碍学生语言规范和理解句子的地方进行删改。这种删改,其中当然不乏精确地修改与删除,但很多时候这种删改都不尽如人意,一些不当的删改实在是影响原文的精气神。

具体来看《一封信》,这个儿童故事主要讲述了露西母女在父亲出差之后,思念父亲而给他写信的事。

原文(此处的原文指译者最初翻译的版本)和课文如下。在此,我对两个作品进行简单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并加以简要分析(详细的以后再写)。

一封信

〔德〕鲍圭埃特瞿祖红翻译

现在,露茜只有跟妈妈在一起了。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回来。今天,露茜想给爸爸写封信。妈妈还在厂里,露茜早早回到家,把空调开到高档,又往锅里削了土豆,放在电炉上。她“啪”地扭开收音机,朝窗外望了一望。

好了,她想,现在可以开始写了。她拿来一叠纸,一支圆珠笔。

“亲爱的爸爸,”露茜写道,“你不在,我们很伤心。以前每天早上我都看见你刮胡子。妈妈昨天哭了。还有,床头柜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怎样玩‘扮鬼脸’游戏呢?一到晚上,安安静静的,只好看电视。”

正巧,妈妈进来了。她拍拍露茜的胳膊,问她:“给爸爸的信写好了没有?”

“写得不好。”露茜说。

露茜一把团起纸头,丢到一边。“那么,你就重新写吧!”妈妈说,“你写,我来炒鸡蛋。”

露茜坐到桌子前。

“亲爱的爸爸……”她写。

“我们过得挺好。”妈妈说。

露茜写了下来。

“太阳闪闪发光。有一条小狗,名字叫希比希。阳光下,小狗又蹦又跳。”

妈妈说:“请写信告诉我们,螺丝起子放在哪儿。”

露茜笑了。她写道:“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床头柜台灯了。”

“现在我们吃炒鸡蛋。”

“还有,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妈妈说。

“噢——太好啦!”露茜叫起来。

“我们天天想你。”她写了下来。

然后,露茜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

字词删改

字词在原文中出现,是经过作者(和译者)反复推敲得来,有自身的合理性。

原文:她朝窗外望了一望。

改文:她朝窗外望了一眼。

原文:“她拿来一叠纸,一支圆珠笔。”

改文:“她拿出一沓纸,一支圆珠笔。”

“叠”和“沓”,都是量词,其实都可以用,编者此处的改动或许是出于学生的认字识字的考虑。

句子删除

句子本身有其在原文中存在的合理价值,不可以删去其重要的信息。要重视原文的每一个信息点,认真探究其存在的意义。

1.删改原文开头

原文:现在,露茜只有跟妈妈在一起了。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回来。

改文: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回来。

“现在……只有跟”,我读到了母女俩的相依为命。

2.删改作者指出的具体地方

原文:“床头柜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

改文:“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

个人认为,原文中的“床头柜台灯”明显比改文中的“家里的台灯”用得好。不同的语言表现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会直接推动我们对同一场景的不同认识。一个想念爸爸的小女孩,写信告诉爸爸家里的床头灯坏了,这是有所指的,床头和睡觉、失眠、思念是有关系的。

3.删除书信的具体内容

原文:还有,床头柜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怎样玩‘扮鬼脸’游戏呢?一到晚上,安安静静的,只好看电视。

改文: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你知道不知道,我们怎样玩‘扮鬼脸’游戏呢?”这句话看上去对原文的局部完整性影响不大,但是这样的删改破坏了原文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使读者无法看到一位女儿想对爸爸说的话的完整内容。游戏在孩子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编者是不是没有陪小朋友玩过游戏?

原文是“一到晚上”,白天母女俩不在家,一个上班,一个上学(会写信了,已经上学了),只有晚上才一起在家。改文写“从早到晚”,不合情理。“安安静静的”,这符合孩子的感受,“总是很冷清”情绪完全不对。把“只好看电视”直接删掉,肯定是怕学生学样吧,编者有没有读到“只好看电视”里的落寞?看电视在这里已经不是娱乐了,而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结果——原本可以和爸爸玩的。

4.删改原来的时间

原文:“还有,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妈妈说。

改文:“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妈妈说。

读完原文,我想文中的“今天”大概是周五,因为这个时间点,露茜才有宽裕的时间来给爸爸写信。妈妈说,星期天去看电影,这就是本周的事。本周既给爸爸写了信,又能去看电影(妈妈是带露茜去散心的),露茜多快乐啊。干嘛要放到下个星期天。

5.删改女儿的动作

原文:把空调开到高档,又往锅里削了土豆,放在电炉上。她“啪”地扭开收音机,朝窗外望了一望。

改文: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她朝窗外望了一眼。

这里最关键的是删掉了“放在电炉上”和“她‘啪’地扭开收音”,我觉得这两句话很重要,它让我看到了露茜是一位能干、独立、懂事的女孩子,能自己做一些家务活,妈妈也很信任露茜,允许她做一些看似比较危险的事情——用电,改文把露茜保护得很好,只允许她把土豆放锅里而不许打开电炉。还不允许露茜听收音机,听收音机多重要啊,或许能听到爸爸所在国家的新闻。

6.篡改母女写信的状态

原文:露茜一把团起纸头,丢到一边。“那么,你就重新写吧!”妈妈说,“你写,我来炒鸡蛋。”露茜坐到桌子前。

改文:露西说着,把纸揉成一团。“那我们一起重新写吧!”说着,妈妈在她身旁坐下来。露西边说边写:“亲爱的爸爸……”

别的不说,为什么要把妈妈炒鸡蛋删掉。这和前面露茜“”又往锅里削了土豆,放在电炉上”是相互呼应的!妈妈做饭,女儿写信,很温馨,最主要的是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妈妈直接让女儿主笔,不盯着看,与她允许女儿参与家务劳动是相关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此编者肯定是个在家不做饭、不干家务的男人!

改文直接让“妈妈在她身旁坐下来”,这看起来有点像妈妈来监视女儿写一样。

7.删改角色关系

原文:“太阳闪闪发光。有一条小狗,名字叫希比希。阳光下,小狗又蹦又跳。”

改文:露西写完这一句,想到了小狗希比希。写道:“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有一条小狗”,说明小狗是爸爸离家后露西才遇见的,或是家里才开始养的,总之是爸爸不在家后,女儿才新认识了这么一位朋友。

“我们的希比希”含义则完全不一样了,指的是原本家里一直就养着这条小狗。而且“露西写完这一句,想到了小狗希比希”,这种过渡读起来蛮生硬的。

其他的删改就不具体举例了。对比读完,我的感受是,改文把一篇富有生活情趣和童趣的文章,改得很符合中国家长的期待了,不带电,不娱乐,很安全。

编写课文时是可以做适当删改,但不要损伤原文的神吧。

清远西西

攒猫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