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磨一钢,问鼎世界最薄记录700次失

原创出品

「创业最前线」旗下「科技最前线」

作者

机场等船

牛而不自知是种什么体验?

近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揭晓:太钢集团“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获得唯一的特等奖(以下简称“手撕钢”)。

这是中国冶金行业的最高荣誉,国资委专门转发报道。

太钢集团这次不仅自主攻克不锈钢箔材精密制造技术,批量生产出宽度毫米、厚度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还将不锈钢箔材的制造工艺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

太钢“手撕钢”曾经和国外企业产品一起接受折弯测试,折叠、折叠,反复折叠。在折叠到第30万次时,其他品牌产品折断了,中国“手撕钢”胜出。

这个制造工艺有多厉害呢?

要知道,普通钢材的厚度虽然以毫米为单位,但太钢工程师们突破极限,直接制造出厚度仅0.02mm的钢材,厚度仅仅是一张纸的四分之一。

这个厚度的“手撕钢”目前只有中国能实现量产,这次我们敢拍着胸脯说世界第一!

年以来,世界各国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的订单量成倍增长,中国“手撕钢”已经应用到柔性显示屏、柔性太阳能组件、传感器、储能电池等高科技领域。

(“手撕钢”生产车间)

年8月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厂房负责人说:“他们正赶着生产一批发往美国的订单,而且整个厂里的订单量也已经排到了明年2月。”

0.02mm“手撕钢”的问世,无疑为我国冶金产业今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极大增强了中国冶金行业在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厉害了,我的国!

或许有人会问:一块钢材真的这么牛吗?

是的,“手撕钢”这项核心技术,其地位绝对不容小觑!

不锈钢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美、德等国家,从诞生时起不锈钢工业就一直被视为先进的高科技产业。

“手撕钢”是一种宽幅软态不锈钢箔,属于不锈钢板带领域中的高端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医疗器械、石油化工、精密仪器、汽车、电子、家电、计算机等领域。

世界各国虽然不断加大对于超薄钢材的研究投入,但由于其工艺控制难度大、产品质量要求高,其核心制造技术一支掌握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因为超高附加值,加上我们此前不具备这种技术,日本、德国等企业卖给我们的价格,都是论克算,一片A4纸大小的“手撕钢”售价高达元人民币,迫使中国在产业发展上一直受制于人。

现在,太钢终于打破垄断,中国产业不再受制于人,成本也大大降低。

早在年太钢精带成立之初,国家就专门配置了一整套世界顶级工艺装备,剑指「生产最薄不锈钢」的目标。

然而“手撕钢”的轧制、退火、高等级表面控制、性能控制四大世界级技术难题对科研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钢带太薄,一旦断带就会‘砰’地一下成为粉末,全部轧辊要被拆下来清理,每次断带都要花十几个小时恢复设备。这样的抽带断带一周要经历十几次。”太钢科研负责人说。

(图中发亮白点就是轧机轧辊,从中穿过的白线就是不锈钢带)

然而科研人员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8年如一日,常常24小时守在旁边。

经过8年攻坚,多次试验,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太钢人最终在年接连将熔化、成型、切割、检验包装和装备技术等在内的整个流程技术难题攻克。再经过两年的优化创新,最终于年实现0.02毫米级别“手撕钢”的量产。

这直接打破了国外对中国冶金行业上游关键原材料的长期垄断,让中国实现了0.05毫米“超薄”到0.02毫米“极薄”的跨越,刷新了冶钢水平的新纪录。

更让人扬眉吐气的是:

太钢集团0.02毫米“手撕钢”全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

目前,太钢集团已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家能够量产0.02毫米宽幅“手撕钢”的企业,整体技术已领先国际,成为中国冶金行业实现阶段“跨越”的里程碑式企业。

不仅是“手撕钢”,年初,总理点名“中国连圆珠笔头都造不出来”的新闻突然上了热搜,令无数国人震惊。

太钢集团从年开始,历时7年研发近百项的试验,成功攻克圆珠笔笔芯技术,让中国制笔企业成本减少超40%。

还有中国高铁车轴钢材技术、碳纤维技术都是太钢集团挑起大梁,逐一攻克的世界性难题。

目前,太钢拥有以不锈钢为核心的系列专有技术、授权专利2多件,其中发明专利件,拥有向全球市场供货的通行证。

可以自豪的说,太钢用“中国制造”在世界冶金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0.02mm超薄钢材的诞生,成为我国冶金工业技术弯道超车的标志,这是我们国家数十位科技骨干心血的结晶!

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注意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家才更有主动权和话语权!

这些年,中国依靠勤劳和智慧,已经收获亮眼的成绩,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

国产航母下水,C大型客机首飞、战略核潜艇下水、新型战略轰炸机轰20即将投产、高端机床取得突破,涡扇15马上投产、北斗导航....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创造”精神的体现!

同时,面对中兴、华为的遭遇,警醒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谦虚,在很多地方,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要学习的很多,韬光养晦才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上策!

总而言之:在科技领域,中国应该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实业兴国。

加油,中国!

部分素材参考:

《扬眉吐气,又一核心科技封锁被突破!》,鸣金网,张生

《多次失败之后终炼成“手撕钢”》,科技日报,陆成宽

《高质量发展之路﹒太钢实践》,中国冶金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