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独辟蹊径,让

文/Fullness——至每一个通往梦想道路上的职场人!

独辟蹊径,让思维更发散一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中的很多已经缺失了思维发散的能力。

经常看到一些人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积累性错误”,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圈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式,是禁锢人的思维的枷锁。

认识的“积累性错误”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对很多事物都已是习以为常了,并不会再去仔细推敲,由此造成了许多思维上的定式,甚至是“误势”。很多时候,谁能克服这种定式,谁就是强者,就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相信给我们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完成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把梳子,并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甲跑了三座寺院,受了无数次的拒绝,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看到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于是他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了10把梳子。而丙来到一座颇负盛名的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其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0把梳子。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可能。

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圆珠笔作为一种方便、廉价的文具开始在书记员、银行职员甚至是商人中流行起来。制笔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圆珠笔,但不久就发现圆珠笔的市场严重萎缩。原因是圆珠笔前端的钢珠在长时间的书写之后,会因为摩擦而变小脱落,导致笔芯内的油漏出来污染纸张,给书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一些科学家和工厂的设计师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做了大量的实验。他们从那个圆珠笔的珠子入手,实验了上千种不同的材料,希望找到寿命最长的珠子,最后选中了钻石这种材料。钻石确实坚硬,但是价格昂贵,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接受的。

为此,解决圆珠笔笔芯漏油的问题一度搁浅,直到一个名叫马塞尔·比西的人提供了改进的方式,从此解决了这个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他的成功得益于一个不同于他人的思路:既然不能延长圆珠的寿命,那为什么不控制油墨的量呢?

他试验了一颗钢珠在书写中能够承受的“最大用油量”,之后的每支笔芯所装的油都不超过这个量。结果发现,圆珠笔通常在写到两万个字的时候开始漏油,于是就把油的总量控制在能写一万五六千字的范围内,这样,漏油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此后,这种圆珠笔又成了人们喜爱的书写工具之一。

所以说,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往往能够成为成功的捷径。

从那些成功得到晋升的员工身上,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职场不需要跟风者,而是需要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让自己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开拓者,这样的人才能牢牢吸引上司的眼光。

日本一家著名企业招聘,共有三名女士过五关斩六将,闯到最后一关——董事长亲自面试的机会。

在最后面试前十分钟,董事长秘书过来对她们说:“董事长喜欢他的工作人员职业化。我为你们各准备了一套职业装和一个黑色手提包。但是衣服上有个黑点,需要你们自己想办法。顺便说一句,董事长很爱干净。”

三名女士面面相觑,黑点非常刺眼地粘在白色衣服的衣服角上,谁都知道这是董事长故意安排出来的考试,他肯定会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