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123/n6joqrf.html
某大国发现,圆珠笔在太空不能用,于是投入巨资,耗费不知几百万两白银,研究可以在太空使用的圆珠笔。
另一国花了碎银几钱,买根铅笔,完美解决。
不能说那几百万两白银就白花了,毕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惊喜,比如研究心脑血管药的过程中,心病没治好,“心病”却好了——阴差阳错研制成了伟哥。
但历史一再证明,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社会科学界中一些耗资巨大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却往往和我们老祖宗的概念不谋而合。
比如“环境影响人格“之类研究,其最终结论,和”孟母三迁“给你的启示,几乎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是从西方实验科学的角度,给了你一种新的体验;而且用数据说话,比较令人信服。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就是把这个道理又验证了一遍。所以说嘛,中西是相通的,俗话说得好,老祖宗的东西看多了,还要啥自行车啊!
故事是这样的。为了学好英语,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文言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啥意思呢?
话说孔子在走廊里溜达,从教室后门的门缝里,瞅见曾参同学在和同学们高谈阔论,也不复习也不写作业也不玩手机,就知道聊天。这还了得。
于是,孔子推门进去。
曾参同学连忙埋头写作业。孔老师却向他提了一个问题:
“曾参,用一句话把我讲的内容串起来,该怎么串?”
说罢,孔子老师扬长而去。同学们一脸懵,就过来问带头大哥曾参。
“大哥,孔老师这啥意思嘛?”
曾参大大咧咧地往桌子上一坐,说,“小意思,老夫子讲的所有内容,如果用一个词串起来,无非就是‘忠恕’二字,而已而已。”
说到这里,大家奇怪的不是曾参的聪明睿智,而在于——孔子为什么走了呢?孔子自己为什么不讲呢?为什么他非要让学生给学生讲?
试想,“自己的理论精髓”自己来讲,岂不更加深透、更有说服力?
就好比听歌,别人唱得再好听,你还是想让原创者唱给你听。别人唱得可能也很好,但原创往往最有味道。
孔子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
难道孔子知道多年后西方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吗?咳咳,其实,西方很多研究,和孔子的做法还真就符合了。
要想上课效果好,偷闲耍懒是个宝……不不不,科学规律是个宝。一个知识点,无论文科的还是理科的,发散的还是收敛的,想要效果“杠杠滴”,“让学生讲给学生”是不二之选。
前提当然是你得有这样的条件,得有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学生得有爱讨论研究的氛围,还得有时间。
所以这种效果,往往体现在正常课堂之外的兴趣小组中,体现在业余时间,比如曾参和同学侃大山的场合。
西方一些研究,对孔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首要的一点是,“学生讲学生听”,对讲课的学生受益无穷。
当你作为一个学生的时候,老师讲的内容,你以为自己全懂了;可如果让你把这堂课的内容重新讲一遍,你会发现,自己了解的还是太少了,甚至根本没懂。
这和我写作一样。看书的时候,看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以为自己“很懂”了——其实这都是在“当学生”。
一旦自己写,情况就不一样了,你不是在“当学生”,而是在“装(zhuangbility)老师”,要把自己掌握的内容说给别人,而且要让别人听懂,差距就大了。给别人一杯,自己就要有一桶——这话真不是虚的。
就算很简单的一道题,能讲出来,也很不容易;只要能讲出来,即便磕磕绊绊,往往也证明自己确实掌握了。
更重要的是——讲一遍,你几乎可以保证,自己在几年之内,都不会再怕这类题型了。
对讲题的曾参同学,显然益处多多,这容易理解。但事实上,这对听题的同学,也大有益处。这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为什么?因为同学往往没有老师道行深,讲得很枯燥无味,甚至词不达意、磕磕巴巴,听起来太费劲了。
可是,西方的研究告诉你,正因为这种费劲,你印象才更深。
一项典型的研究中,科研人员让不同的实验者读内容相同的文字,文字印在纸上,但印刷版本略有不同。
一个版本读起来很费劲,字体有的歪有的斜,还有的字迹有点模糊。另一个版本则很通畅。
读完后,进行检测,发现读起来费劲的内容,读者印象都深于后者。
这一规律在其他场景下也时有发生,比如,如果一道题你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另一道题理解起来非常轻松,那日后你前一道题出错的概率反倒低于后者;一篇课文你读起来非常顺畅,考试的时候反倒什么都不记得了。
原因大概也不复杂:当我们的老师讲课水平不高时,大脑会进入警觉状态,不得不调动更多的资源来理解对方的意思,这会给大脑留下更深的印记。
所以,孔子抛下问题然后扬长而去,是因为他穿越了吗?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壹点号高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