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83860.html
简朴,在我的理解里,就是真心、踏实、反思和秩序。我喜欢简朴这种气质,方方面面。
文字
不管是表达感情、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什么,遇到文风简朴的文章,我就能轻快地读下去。
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一本教人说话变得厉害的书,看看目录,感觉很系统也很丰富,怀着着兴奋的心情就开始读了。一行一行地读下去,我仿佛看到了强势的作者用犀利的目光锁定我,想把字一个一个摁进我脑子里,但为了不吓着我,偶尔说句“俏皮话”的场景。略带弯弯绕的表达使我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努力分辨Ta到底想说什么。就这样,先是用强大的话语让我畏惧,再复杂化观点把我弄晕,我已经有点萎缩了。但,我是不会屈服的,我一定要读下去,因为我是花了钱的!可以说读完整本书,收获很多,但这并不是一次很好的阅读体验。由于我的目的是获取作者的想法,只能刻意忽略Ta的表达方式了。
我更喜欢质朴、清新的文风。我总觉得,如果你的观点本身足够有挑战性,或足够深刻,把它清楚明白地说出来比较重要。实际上要做到“清楚明白”这一点就已经很难了。从我们产生想法,到大脑编辑输出,再到别人接收理解,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存在表达不到位和曲解的情况。虽然我们爱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两人说话点到为止,随后会心一笑,但他心里想的是否是你认为他心里想的,鬼知道!在这个基础上,有人会对内容再加修饰,把理解之路变得更加崎岖。
在表达的时候,我就是我的观点的工具,怎么能让观点更清楚,我就怎么写,这时候的我,很不重要。观点需要例子支撑,我就举例子,幽默让别人阅读体验更好,也更易于理解,我就幽一默……我要做好工具的本分,不然给人看到的不是我的想法,而是满纸满卷的“我!我!我!”。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我的印象里,好多日本作者倾向于这种简朴,比如松浦弥太郎。他在分享自己的工作术,或生活感悟时,是用简单的文字叙述的,给我的感觉像清风吹拂,但不至于沉溺。他的文字不饱和,不满,所以给了我体会和反思的空间。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分享他的真实想法,但我感受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另一个很“简朴”的,是小说家严歌苓。我认为好的小说家是这样的,他是你的眼睛,他的文字带你进入他描绘的世界,但这双眼睛是不能带滤镜的,作者要隐藏掉自己,让读者自己体会和判断。严歌苓就是这样的小说家。
服装
每次看到有人穿着干净、合身、色彩搭配舒适,尤其是纯色的衣服时,不管男女、长幼、身份、服饰品牌与否,这对我来说都是眼睛的享受,尤其是当这样的服饰搭配上一个清爽的发型,一张清洁又恬淡的脸庞,一副清瘦身材的时候。一般吸引别人眼球的穿搭一般是“显好”的,要么显白显瘦显气色,要么显得有气场有味道,但我总会被一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穿着吸引,有一次我给一个朋友看一张中年大叔演员穿着工作服的剧照,并告诉他,我觉得很好看,她给了我一个“到底哪里好看?”的表情,然后回答:“呃,你还真是特别啊。”
为什么我会被这样的风格吸引呢?我也在问自己,它给了我什么感觉?大部分情况下,服饰是自我的体现,要么是刻意营造自己希望的形象,要么想都没想,不小心“透露”了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选择普通又温和的衣服时,想必已经对自己有了稳定的确定性,不需要通过衣服来替自己声张什么、证明什么,他的精力或许用在了真正给他幸福的事物上,所以服饰上就是轻描淡写而已。我喜欢这种调调,认识了自己,肯定了自己,排除了无数不必要的修饰后,自在地、投入地活着。
想必这些人的衣橱里衣服也不多,但是有序、整齐。
那我是这种穿衣风格吗?我不是,我还不能做到对穿着“轻描淡写”,还需要服饰来支撑自己的自信和存在感,还需要“显好”,需要在衣服和饰品里挑出显“当天好”的来。因为做不到,所以才向往啊。
生活方式
一个人究竟要拥有多少东西才算完呢?有的人让我知道,并没有多少。前段时间开始对极简生活着迷,后来看了好多零垃圾生活方式的介绍。啊,如沐春风的感觉又回来了!但是我并不是完全喜欢“极简”的,我只取其中的“简”,因为我感觉万事做到“极”,容易忘记初因,矫枉过正,陷入“执”的“泥潭”。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女主角麻衣因为爱上了物品越来越少的感觉,每天总是考虑要扔点什么,一度给家人造成了困扰。但是这两种生活方式的理念让我很受启发,那就是:精简物品,只留真正喜爱的,并珍惜地使用,和零塑料的生活。
当然“极简”和“零垃圾”提倡的生活方式远不止这些,但目前我在努力做到这两点。他们使我真正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其他生命造成的影响,而自己毫无察觉。有人说,活着的人就是制造垃圾的活坟墓。我知道人是不可避免要制造垃圾的,但我希望自己就算制造垃圾,也得排在倒数。于是我学着分拣衣服,精简衣橱,并认真考虑每一样物品的归宿,留下的好好用,离开的尽量给找个好人家,实在找不到那就认命去垃圾桶吧。把塑料制品尽量换成可降解的替代品,比如用钢笔替代中性笔和圆珠笔,尽量自己带水杯出门而不是买矿泉水,自己带布袋装零称的食物,自己制作厨房清洁剂等等。虽然有些方式自己目前还无法接受,所以只能先进行“温和的改革”了。
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我感觉幸福感在增强。我开始向内寻找力量,内心也觉得更加充实。奇怪吧,拥有的更少了,反而觉得更充实了。
其实,“简朴”并没有很好的名声,因为很多人会认为那是种穷酸、不体面,会叫人笑话、看不起的。很少有人好意思买二手衣服、二手车,更不愿意坐公共交通代替自驾。但我却觉得“简朴”是个非常高贵而清醒的决定。而且,“简朴”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你要做到直面自己的内心,叩问自己的真实欲望,对自己诚实;你还要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各种诱惑、各种选择中作取舍,时时自省;同时,还要保持秩序与美感。这是对普通人的要求吗?这是对圣人的要求吧,还得是自我要求。
我想做圣人吗?不怎么想。我能做圣人吗?这个我不管,我只知道,我太喜欢“简朴”这种气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