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说,脾主四肢,四肢就是手和脚,每天动动手脚,能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脾经气血的流注,可以激发脾胃之气,加强脾胃的防御能力,避免某些常见症状的发生。
一、摇摆双臂
自然站立,手脚与肩同宽,手臂向上举,双臂向一个方向摇摆。手臂摆向左侧时,头部要缓慢地向左侧转动至最大程度,停留数秒,使意念从胸到左脚;然后手臂摆向右侧,头也向右,意念从胸到右足。反复做0次。
二、擦腿运动
自然站立,身体放松,双手掌心向后,俯身上下来回擦小腿肚次,再双手掌心向前,俯身擦小腿前侧次。反复做10遍。
三、抖手脚
自然站立,身体放松,然后手脚抖动~5分钟。抖动时要注意幅度,以自己觉得身体震颤但又不头晕为宜。在抖动手脚的同时,可以配合踮脚尖、踢腿等动作,使腿脚得到充分的活动,以健运脾、胃二经。
长期久坐可伤肉伤脾,使人脾胃功能下降,而上述动动手脚的小动作可使脾经、胃经气血流通。经常坐着工作的人,可在工作累的时候动一动,既能放松身心,又可健脾益胃。
动动脚趾头,坐着就能养脾胃
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反射区,而且有6条经络就起于或经过足部,所以刺激足部是非常好的保健方式。
对于养脾胃来说,刺激足部也是不容错过的。有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那就是经常动动脚趾头。因为,与脾相应的足太阴脾经就是起始于足的大趾内侧端,沿着内侧往上走的,而与胃相应的足阳明胃经则经过脚的第2趾和第趾之间。所以经常动动脚趾头,就等同于按摩了脾经、冒经,能促进二经气血流通,起到增强脾胃功能的作用。
脚趾头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例如坐着的时候,不论是在工作还是休息都可以练习脚趾抓地:将双脚放平,连续做脚趾抓地动作次左右。也可以在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之后,反复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配合按摩第2和第脚趾趾缝间的内庭穴,可以起到调理消化不良、口臭、便秘等症的作用。
用食指、中指夹按脚趾,或者用拇指、食指逐个揉捏脚趾,顺着脚趾的方向(向脚趾方向)按摩,可清胃火,缓解胃热引起的便秘、口臭、口干、口渴等症;逆着脚趾的方向(向脚背方向)按摩,可强健脾胃,缓解腹泻。
另外,锻炼脚趾,还可以练习用第2趾和第趾夹圆珠笔、小物品等,长期坚持,可对脾经、胃经形成刺激,胃肠功能也会逐渐增强。
肩膀也与脾胃有关系
肩膀看起来好像跟脾胃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它是中焦气血流通的枢纽。在我们的肩部,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穴位:一个是百劳穴,在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一个是膏肓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寸。这两个穴位是三焦气血出入的要道,要想心肺、脾胃等三焦部位的气血通畅,就要打通这两个关窍。
现代人整天面对电脑工作,经常一整天就一个姿势,很少运动,保持后背蜷缩的姿势时间太久,这两个穴位会被封藏起来,长期封藏可导致气血瘀滞,影响脾胃等三焦的气血流通与气机升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经常松动肩部,使这两个穴位的气血流动起来,三焦的气血通畅了,脾胃功能也就能保持正常。
明代李树涎的《医学入门》中,记载有“开关法”和“启脾法”,可谓是松肩的鼻祖,流传至今被改良成一套完备的松肩操,目的就是打开肩部的涩滞,刺激穴位,恢复气血流通。方法如下:
一、“∞”字摇肩
自然站立,双手交叉抱胸,左右转圈摇摆,使肘尖的轨迹呈“∞”字形,大约摇摆次。
二、回环转肩
双手自然下垂,手指自然伸直,肩膀用力由后向前(即后→上→前→下→后的顺序)转圈次;之后由前向后(即后→下→前→上→后的顺序)转圈次。
三、甩手开肩
走路的时候,双手随步伐前后摆动,就像“齐步走”一样。手摆动的水平高度在肚脐和胸之间。
这套简单的松肩操,通过抱胸,把肩胛骨拉开,使膏肓穴暴露,然后肩膀左右摇摆、前后运动,可对膏肓穴、百劳穴等形成拉扯和刺激,促使其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改善肩部肌肉酸痛、预防和缓解颈椎病,以及促进脾胃气血循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