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要大量做题,更要归纳与总结一名

数学一直是多数人的噩梦,但初中数学不难,掌握了方法学起来就很容易。

那么学数学需要准备以下东西,错题本,总结各种原因的笔记本,几只不同颜色的圆珠笔(啥笔都行,只要能写。如果只有红黑蓝三种颜色也可以),对数学的兴趣,信心和决心。

本人觉得吧,数学比语文好学,语文是比较偏感性的,而数学是理性的,也比较好玩,不要把数学看得那么死,把数学当游戏去学更容易学,数学的好玩就在于它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试着培养自己对推理逻辑的兴趣。不要给自己灌输一个概念,我数学不行,学不好。我想,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科目,心理因素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曾经和老师探讨过,数学最好还是自学,我的意思是,老师还没教的时候自己试着学一下,定义性质,图形还有判定,这些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先吃透了再谈别的。最好是自己去总结。看过了定义就想想性质是什么,试着自己去总结,这样比看懂了更有效果。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根据定义就可看出来平行四边形最基本的应该满足的条件有两个,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图形必须是四边形。第一个性质,两组对边互相平行。这时候就要想,互相平行是位置关系,那边的数量关系呢?会不会对边相等?如果会,怎么证明?然后试着自己动手去证明。

公式代数类的,试着自己去推导,一般如果前面的知识点掌握的不错,那课本那几个公式基本上都是推的出来的。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就不用花太多工夫去复习,因为你已经牢牢的记住而且理解了。吃透了不止是记住了看懂了。还要会用会做,如果课本习题从头做到尾正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且做的过程很轻松那么基础知识基本ok,吃不透的记起来,留着听老师讲。学习定义性质和判定要注意关键字词,例如勾股定理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关键字词:直角三角形,平方。自己吃不透的知识点课后一定要再去看看,复习。不建议背诵,背了不会用就只是占用时间浪费脑袋空间,还不如腾出些地来背其他有用的。自己吃不透的要大胆和老师探讨。虽然一直都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但个人认为老师的答案和理解比较有正确性,毕竟是和自己一块在学习的同学,有时对一道题的理解有可能是歪打正着的,有时甚至连知识点都是错的。

还有哦,数学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它跟其它学科多多少少也沾上点边,例如物理,化学和语文。数学是物理,化学的一种工具,而语文是数学的工具。学好语文才能读懂数学题,理解的了各种定义公式,所以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想提高自己就做做难题。为什么总说数学要多做难题呢?以我的经历,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找到一个做一道题就能吃透整个题型的天才。所以只有多做题,做出感觉。个人是不建议这样的。做难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你只是做,而不想其他的,不多做些有用功,那就纯粹是浪费时间。如果自学能力高的话,在自学的时候就可以做难题了,自学能力不高的话,在老师上那一课时,在基础知识没问题的基础上去做。自己思考,不要没想几分钟就去翻答案。

这里说说对于好的经典的和不会的难题和错的题怎么办。也就是错题本的使用。把这些题积累进错题本。一道题必须有过程和考点。过程用一种颜色,考点用一种颜色。都要自己写,自己总结。错题要有错误原因的分析,不要每次都以粗心草草了结。要是我的话,因为粗心等类似原因做错的题是不会整理进错题本的,毕竟要尽量保证错题本里的每一道题都有含金量,有价值,不然错题本就相当于作业本,没用。其余的题要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辅助线(或者为什么可以这样变形),辅助线和变形有什么用?看到哪类字眼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要勤于思考,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作为解析用一种颜色的笔写在那道题旁边,不一定每道都要,但每道题都要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个过程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这道题,吃透这类题型。这些问题在看课本上的题时也可以想想,万变不离其宗,实际上,有很多难题都是从课本的题演变而来的。有时间要回过头去看看错题本里的题,不要堆到考试前来看,这样是临时抱佛脚,没用。把过程和解析还有考点遮盖起来,自己想思路,想想解析和考点。其实有用心去整理错题本的话这个步骤是可以省略的,是真的有些人做错的不会做的题写进错题本后就不会再错了。

总结的笔记本大多数是在考完试之后用的,要是在平时有想法也可以写下来,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多思考。考完试之后及时总结考试的教训,对于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得分原因有时也需要总结,这样才能帮助你摸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平时数学考七八十分,这一次考试突然窜到九十多分是什么原因?总结出来了说不定提高分数再也不是难题了。而且多多总结,善于总结有利于及时停掉没用的功夫,多做些有效率的活就会越学越轻松。

理科的知识前后连贯性很强,所以要多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前后不仅指前一节课和后一节课的知识,还指相似的知识,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因式分解,整式,幂的运算等。多总结有助于储存多种做难题的思路,加深对新老知识的印象。

而对于很多人反映的粗心之类的问题。分享一下我的办法吧。我的状况就是对于自己百分百掌握的知识,比较简单的以及自己有信心的不会错,而对于比较复杂的,步骤较多的题还有自己并没那么自信的粗心就很多见了。根据我自己的经历,这种问题不是题做多了就可以克服的。相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会选择不做题,包括其它科目的题,有条件的话连课本都不会碰的,就是玩,尽情的放松,过几天再来做题。我的英语老师说,如果你做题总是粗心马虎,那还不如不做,因为做的题越多,就越会助长你的粗心马虎,然后会养成习惯。我深以为然,而且我个人的经历也证明,不停的做题的脑袋,会疲劳懒散,不仅思维没那么敏锐,就连兴趣和态度都会懒散。所以劳逸结合,可以保持高频度刷题,但不要持续刷题。

接着呢,认识到对待知识要有严谨态度的重要性。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大多数人对待知识的态度不严谨,随便敷衍,一和二都可以,那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而且有可能会出大事。试想一下,如果拿手术刀的医生,尤其是做心脏手术或者开颅手术的医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时抱着随便的态度,管他什么静脉还是动脉,反正都是血管,那等到实战时就会蒙圈,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的马虎态度,随便挑一根血管就切下去,那会酿成大事不是吗?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知识就必须要严谨,说一就是一,坚决不容许二的出现。我做题的时候就是这样,这道题的答案就是那样,正确的答案就是真理,绝不容许有能力避免的错误的出现。这样,在做题时就会自动屏蔽脑子里的其他想法,眼前只有一道题。

最后一点,不要忽视老师的作用。多和老师探讨问题,这里的问题不仅限于数学习题,也可以和老师探讨学习数学的方式以及你觉得怎样学数学最适合你。本人学数学更倾向于自由安排,事实也证明这个方法更适合我,所以我就和老师讨论了这个问题,最终他允许我上课会的可以不听,课后一些会的题可以不做,每次考试都没令他失望,一直是单科年级第一。而且老师知道哪些题是好题,适合你的题,这样就免去你找题的时间,能提高效率,早点提高成绩。本人初一一年下来做了不下两百道题(应该吧,最后整理资料的时候找了好几个人帮忙才搬得走),每道题都是含金量很高的,都是我的老师帮我找的题。非常感谢那个老师,因为那个老师,我上初二后自由安排的时间少了很多,没时间做题提高,但数学成绩还是挺好,所以说初中数学真的不难,我一年努力的成果可以让自己初中三年都受益。

总而言之,数学重在思考与总结。以上是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总结的,但真正有用的方法还得靠自己总结,这里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可以请教周围人,也可以来问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