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爷就是你大爷退休后,上海爷叔把古猗

来源:新闻晨报记者:李芹提起装修,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麻烦”。可在嘉定的南翔镇,一位巧手爷叔不仅凭一己之力将全屋硬装,家中的家具也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定制款。更神奇的是,这位爷叔还将古猗园的建筑同比例缩小神还原后“搬”进家中,成为独一无二的装饰品。爷叔名叫徐关龙,土生土长的嘉定南翔人士,对故乡南翔有着浓厚的感情,因此在退休后,自己钻研了一套微缩古建筑的制作技艺,梦想是将古猗园内的建筑统统给“搬”回家中。0.2毫米的木片上雕刻花纹一间仅容一人坐下的小格子间就是徐关龙精心打造的“工作室”,一米都不到的工作台上是个简易工作架,上面分门别类地摆放了制作所需的木条、木块、木片等材料。当天,徐关龙正在做“梅花亭”的门板。因他所制作的建筑都是按照50:1的比例缩小,因此门板差不多就是成人的手指大小。只见他抽出一根和圆珠笔尖差不多粗细的木条,将它细细打磨成门板的四周框架,最后用0.2毫米一张的木片三张叠加在一起,固定在框架中。这样一来,一个门板的雏形就出现了。之后,在这0.6毫米厚的木片上,徐关龙就会用到0.5毫米-1毫米不等的钻头来进行雕刻,来形成中式门框的结构与花纹。0.5毫米的钻头有多细?就和绣花针一样。徐关龙说,等把花纹全部雕刻好之后,要最后对门板进行打磨,确保门板上无倒刺,才可留在一旁备用。而在诸多自己摸索出来的制作技艺中,要说徐关龙最得意的,莫过于自己发明的瓦片制作技艺。记者在“逸野堂”的屋顶测量了下,不过一平方厘米的空间,却有上百片的迷你瓦片,弧度到位、看上去栩栩如生。这米粒般大小的瓦片究竟是怎么做成的呢?徐关龙给记者揭晓了谜底。原来,他也曾经为瓦片而备受困扰,这米粒般的瓦片切割还不是最难的事,最难得是如何将其在屋顶上整齐排列。试验了很多次,始终不得要领。“有没有可能将瓦片整体打造,扩展其面积,来达到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呢?”最终,徐关龙找来了0.5毫米左右宽的细长木条,根据不同建筑屋顶的瓦片弧度,将其在车床上整体车成一条瓦片。你看,一条、两条、三条……这样一来,从视觉上呈现出来的就是黛瓦相连的感觉。如果你以为瓦片就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你就低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以缺角亭为例,亭顶的瓦片与逸野堂又不一样,呈现出的是圆柱状的感觉。“这种屋顶瓦片更加厚实,因此从直变弯需要花费更多的耐心,”徐关龙说,他通常都会用吹风机慢慢地给木条进行加热,让其呈现自然弧度后再粘到亭顶。建筑上的滴水瓦。图片来源:网络。“这个叫滴水瓦,大概是最精细的构件了”,随着徐关龙的手指处,记者看到: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滴水瓦也被他一一地呈现在建筑上,这种圆尖形瓦片与屋顶之间会形成一定的角度,可以保护墙壁的洁净,盖房顶时放在檐口,在古代大户人家,为了追求美观,滴水瓦常常会被绘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线条。“花纹和图案我是做不出来了,因为实在太小了,用木片小心翼翼地裁切,最后才能形成这圆尖形瓦片,最后用镊子才能完成安装。”最爱作品当属“不系舟”亭子、屋子……除了正在制作的梅花亭外,徐关龙已经制作了8件古猗园的古建筑微缩模型。作为嘉定本地人,他对古猗园感情非常深厚——从小时候春秋游,到长大后谈恋爱,再到退休后闲庭信步……古猗园留下了他很多的美好回忆。要说这些古建筑中,他最为喜欢的莫过于“不系舟”了。这艘“不系舟”不仅整个结构完美拷贝了古猗园内的原版建筑,甚至连内部陈设的案台、通往二楼的木楼梯都被细致地在建筑内部予以表现。同时,不系舟里还安上了照明设施,通过徐关龙设计的小机关,在夜晚还能绽放出不一样的风采。或许,很多人对“不系舟”并不了解,徐关龙介绍说,不系舟是一种石舫,也叫旱船,在长三角地区,很多的江南园林里都可以看到这些石舫。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亭台楼阁、造型优美。放眼整个上海,有五大古典江南园林:豫园、古猗园、秋霞圃、醉白池、曲水园,每个园林里都有不同形式的不系舟。秋霞圃的石舫名叫“舟而不系轩”,曲水园的石舫叫“舟居非水”。醉白池的石舫是由明代大学者董其昌题的“疑航”,古猗园有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题额“不系舟”,有了这些名人的题字,也会为园林增添许多诗情画意。更值得一提的是,南翔小笼和不系舟也颇有渊源。清同治年间,南翔小笼馒头创始人黄明贤因在古猗园不系舟叫卖营生,从此南翔小笼便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而名声大振,成为如今沪上驰名中外的名点小吃。工具全靠自己改造与改装“这个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主要考验人的耐心,毕竟都是方寸空间做文章。”徐关龙告诉记者,他做的是微型建筑模型,所以市面上很少称手的工具,不少工具都需要买来后进行改装才可匹配迷你版原材料。“比方这个小车床,本来是用来车一些木板的,经过改装,现在还兼具锯床功能,可以切割零点几毫米的木条或者木片,用起来十分顺手。”指着一款常用工具,徐关龙给记者解释起来。别看徐关龙制作微缩建筑模型光景不长,他可是所在天恩社区著名的达人,因为有着一双巧手。大约5年前,徐关龙搬到了目前所居住的德园路。凭着一己之力,他包办了全屋装修与家具制作。走进他家,首先是一个L型的沙发,初看普普通通,不曾想,沙发底下有5个大抽屉可以摆放几十双鞋子。“客厅面积有限,一物多用是我设计的宗旨。”靠墙的地方是一整面的书柜,里面摆放着他的各种心爱之物,绘制图纸、制作视频、修改照片等等,都是在和书柜相连的书桌上完成的。而这,也是徐关龙从木板一点点打造出来的定制款家具。抬头看客厅吊顶,一片片的铝扣板也是徐关龙自己安装完成的。“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喜欢自己折腾,当时前后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把整个家里给装修完成了”。或许正是这份经历,让徐关龙对自己的手艺还是相当有自信。回到徐关龙的作品上,别看作品件件迷你,但神奇的是,这些迷你门窗都可灵活开启与关闭。他说,这全靠古代木匠的智慧——榫卯结构。在没有胶水和钉子的古代,古代木匠通常采用凹凸部位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构件的固定,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长短榫、燕尾榫、粽角榫……”徐关龙说起榫卯技艺,那真是如数家珍。他说,这种透着中国古老文化和智慧的制作技艺真的令他着迷,越研究越觉得有趣。从制作技艺上来说,普通的榫卯结构榫头厚度小于榫眼宽度0.1-0.2毫米,才能确保榫卯无缝咬合,而对徐关龙的微缩建筑而言,这种精度更是以丝米来计算。逸野堂模型与实景。“眼睛有点老花,所以慢一点就慢一点,因为一点也差不得,不然就会无法契合。”徐关龙说,自己好就好在有耐心,而且从一年半之前开始涉猎制作,到今天,已经有了一本“制作账”。自学3D软件实地测尺寸说起来,尝试制作古猗园微型建筑并不是徐关龙的一时兴起。早在他退休前,他就在琢磨:退休之后到底可以做点什么,才会让退休后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最终,喜爱古建筑、又有一双巧手的他决定尝试将古猗园各色建筑“搬”回家中。实地踩点与测量,徐关龙在网上购买了一个3米多长的教鞭,在不同的长度进行刻度标识,方便他在室外的测量。回家后,他会根据实际尺寸用电脑绘制图纸及3D模型。“这鸢飞鱼跃轩是我第一个做的,可以明显看到不够严丝合缝。”徐关龙给记者一一展示起自己的作品。这件作品花费了他整整半年时间,但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如今,这样一件作品,一两个月就能完成。手艺越来越熟练的他,也暗自定下一个计划:两年后古猗园将迎来周年年庆,希望那个时候,古猗园内古色各样的建筑能更多地在他手上得以呈现。鸢飞鱼跃轩建筑模型与实景图。缺角亭建筑模型与实景图。徽音阁建筑模型与实景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3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