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0/8733702.html
《估客乐》:“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
不同于国外的历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血缘宗族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大禹之后的禹传子,家天下便成为了中国古代在政治上的特征,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让父亲这一个角色形象一直都是充满着特殊的地位和情感色彩。
虽然现在很多历史上的一些东西都被取代,父子之间不再存在阶级对比,两者之间不再是掌权者和被掌控者的关系。但是父亲这一形象依旧散发着光芒,这光芒不是来自于绝对的权力,而是对于一个家庭和社会,他们的重要性和付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代开始便以农业为本,以至于古代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农民这一形象在我国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正是有了这些农民的付出,才奠定了我国富强的基石。
如果将这两个形象相结合所擦出的火花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一个人还真这么做了,而且还参赛得了大奖,这一个碰撞的火花至今还仍被视为经典,不过中间发生了一些小的插曲,也正因为这个小的插曲,有些人认为这个经典存在着巨大的败笔。
《父亲》的作者是罗中立,出身于工人阶级的他天生对工农阶级就有着特殊的情感色彩,当他还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二年级的时候因政策原因去四川达县教学,也正是这一次经历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邓开选的老人,而这位老人也成为了油画《父亲》的原型。
由于对农民天然的好感以及需要对环境的尽快适应,他很快便和邓开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连晚上睡觉都是和邓开选睡在同一张床上,也正是这些在四川达县的生活经历和他与邓开选老人的友谊激发了罗中立创作的灵感。
附中毕业后罗中立选择回到达县工作,到了年恢复高考之后他报考了川美,结果在考试中专业第一的他因古典文学的不及格而落榜,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成为了他新的机会。
为了这个新的机会他前往大巴山寻找灵感,而大巴山并没有让他失望,那一天大巴山中掏粪农民开启了他创作的第一版,于是《收粪的农民》诞生,他认为这些看起来又脏又臭的农民才是支撑国家真正的脊梁。
后来经过修改诞生了第二版《粒粒皆辛苦》,以此表达农民收粪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滋养土地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国家发展,后来罗中立在多次深思之后再次提高了作品的立意,也就是被成为经典的油画《父亲》,也正是这第三版的《父亲》成就了罗中立。
不过好的作品往往也会引来争议和批判,我们现在看到的《父亲》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那画中位农民左耳上的帽子处夹了一只圆珠笔,而这支笔原来是没有的,之所以添加这一笔是因为刚开始发稿登刊时有评论家批判说这幅画污蔑中国农民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形象,因此后来罗中立才在上面添加了一笔。
不过这一改动到后来还是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有不少人认为这支圆珠笔纯粹属于画蛇添足,是完全的败笔,它导致了画中的农民父亲形象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质疑的声音并没有减弱,而且还在不间断的持续争论之中,不过正是这一个小小的插曲让《父亲》有了更多讨论和研究的意义。
在几十年后的采访中罗中立曾这样说道:“当时《父亲》的社会性更胜过艺术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再画《父亲》,我会更多的从绘画、艺术本身来构思,不会还是社会属性很多的那种东西”。
正如罗中立本人所说的一样,《父亲》的社会性远远强于艺术性,它所展示的并不是什么高超到无人超越的绘画技巧和能力,而是社会在某一个阶段的时代烙印,反映的是社会在某一个阶段的时代思想和环境。
罗中立透过对于农民天然的好感升华为对父亲平凡而伟大的赞美,将农民和父亲这两个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借由结合起来的形象描绘了当时绝大多数农民父亲艰苦朴素的形象,以此来体现对于国家的祝福。
《父亲》这一作品它所展现的是当时农民父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时代背景的缩影,是作者罗中立对于农民和父亲这两个形象的特殊感情,这才是油画《父亲》真正被称作经典的原因。
参考资料:
《估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