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有大国思维,自然而然的那种。
就算我们某些人在网络上肆意贬低中国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也是大国思维,比如你可能听周围人说过这些话:
中国经济比不上美国;
手表比不上瑞士的;
护肤品法国的更好;
奶粉不如澳大利亚的;
环保意识比不上日本;
汽车还是没德国的好;
......
你们发现了没有,在任何领域,中国人都习惯和世界上此领域最顶尖的国家比。
这不就是大国思维嘛。
每个国家都自己的强项,都有那么几个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中国人可不这样想,他想的是每一个产业,每一个领域,都要做到世界最强。
做不到就是落后。
更可怕的是,这种大国思维很普遍,大家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中国的汽车就该比德国的好,环境就该做到比日本好,经济就该超过美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现在的中国什么样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日本经济新闻》在1月3日连发了3篇文章,他们发现在30项前端技术主题中,中国在23项中占据首位,美国拿下7个第一,日本未有斩获。
我们以一国之力迎战整个世界,还没有落下风。
我写过几篇讲中国在各个工业领域逆袭的故事的文章,大家看完之后都表示故事看着很燃,让人热血沸腾。似乎中国的一切都可以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热血故事。然而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这背后是有规律可以发掘和思考的。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只有中国,为什么成功的是我们?
当90年代美军在台海危机中派遣航母来到太平洋西岸的时候,美国人是根本不把中国当回事的,他们的眼光和我们今天看印度一样。
今天的印度正在因为边境争端和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仇视我们,就像当年的我们因为飞机被撞,因为大使馆被炸整个国家都仇恨美国一样。今天的我们对印度不过是冷眼旁观,无聊的时候嘲笑一下而已。当年的美国人也是这样。为什么美国人就没有预料到今天的中国会如此庞大而可怕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项技术经济潜力巨大,技术突破的难度又不太高,那么会有竞争来压低利润率,这是经济规律。
西方的技术高价值垄断,其实本质原因是因为市场不够大,当没有足够大的市场的时候,你开发技术的动力就不存在。比如圆珠笔的笔尖钢,中国政府因为舆论压力,用行政命令开发这种技术,最后成功以后,发现这个市场太小,即便你全部占领市场,你投入的研发经费都有点划不来。
大家知道的无数的真实案例中,中国人求购某个关键设备,外国人鼻孔冲天,狮子大开口,中国人穷只能购买二手,人家还爱理不理,售后也不上心。
直到今天,这种事情还仍旧在发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几乎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了光刻机这种东西。
那么后来的中国又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暴利的粉碎机的呢?
因为外国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他们面对的是一头比他们自己大几十倍的恐怖巨兽,可他们以为自己看见的是一只雪白的小兔子。中国的加入,让市场规模突然间增大了几倍,这打破了原来的商业运作规律,而西方人还在旧有的思维惯性中运作。原来因为研发代价过高而无法冲破的技术壁垒,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已经可以一试了,。
但西方人没有意识到,这给了中国人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是西方人的自大和骄傲让他们自己对这种信息视而不见。
一句话,并不是他们邪恶,而是因为他们无知。
巨大的市场带来的竞争优势太恐怖了,没有中国的时候,市场规模小,一个商品的成本最多只能做到10,有了中国,因为市场的庞大,中国人可以把成本做到5,甚至3。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是可以用市场的方式统一协作的。而整个西方社会都没有这么多人口,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并不是统一市场。
几十个国家,要面对不同的关税,面对不同的法律,面对不同的经验环境,如果你能理解这些,你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些老外卖的东西死贵死贵的还坚决不降价。他们要面对自己的高福利社会,面对自己的投资人,面对西方人所谓的骄傲的基督。
一句话,傲慢与偏见,根子上是无知。
人类是一种社会生物,或者叫做用群体方式生活的动物。在人类这种生物的生活中,种群的规模和内部的组织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个种群的数量巨大,内部协调组织能力优秀,那么这个族群就是无敌的。
旧社会的中国是一盘散沙,就像今天的印度一样,光有庞大的人口,但没有良好的内部组织能力。
而恰巧那时的西方社会发现了一种叫做科技的魔法,所以国家的种群数量的影响被极大的弱化了。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用铁血铸就了今天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国人依靠庞大的种群数量,再加上良好的组织协作,然后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体质,最终加入世界竞争的时候,那些西方人全都懵了,因为这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今天的一切都不是平白得到的,都是前人不断努力奠定的基础。
想象一下,你设计生产了一辆非常牛的自行车,不仅外形帅气,性能顶尖,质量和用户体验也是超一流水平,全世界的人都喜欢,销量好到爆炸,在全世界大卖,而你的公司也慢慢地垄断了自行车市场……
这时候,有人放出话来要山寨你的自行车,你笑了:
“仿制?山寨?你试试,我把图纸打包赠送给你都没用!”
为什么这么自信?因为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
很多人看不懂图纸;
看得懂的人当中又有很多人不会使用全套的螺丝刀、电焊、内六角、扳手等工具组装;
看得懂图纸,会成套工具组装的人当中又有很多人生产加工不了全部所需的轴承、轮胎、钢条、链条、钢管、刹车皮、润滑油、轮盘等等等等这些零配件;
看得懂图纸、会成套工具组装、生产加工得了全套零配件的人,大部分没有生产全部零配件所需的橡胶、铁矿、塑料、油漆、石油化工等等一系列的化工原料、矿产资源……
而且某个非标组装工具尺寸数据,某个关键零部件、某些零部件生产材料、部分初级矿产资源、化工原材料与合成技术都是你掌握的,而这些关键的东西你根本不卖,即使卖也要全程派人全程监督使用!
那些搞仿制的人辛辛苦苦地搞定了99%,就因为少一个零件,缺一种化工原料或者矿产资源,又找不到替代品,搞不出来仿制品或者说仿出来的自行车不能骑……
直到后来有一个年轻小伙子,他就买了一辆自行车,抬回去搁哪儿一放!一堆人形复印机(逆向工程专家)围过来,结构原理和运作原理给你搞得清清楚楚,什么地方材料抗压达到多少,哪儿的硬度得到什么程度,摩擦系数不得低于多少,导电性怎么样,电阻值多大…………全部给你弄得明明白白。
接着又一群材料专家过来,说要啥样的材料都有,就算目前咱们市场上没有,什么材料的加工厂房都能找到,立马开始试验,实在不行也能弄个性能差一点的(或者更好一点的)先凑合。
然后就是生产加工的队伍拖着全套生产加工线过来,这个零件怎么加工,那个零件怎么生产,这个玩意儿用什么型号的车床、那个玩意儿怎么设计生产线,三下五除二流程就搞好,要啥尺寸形状的零配件都给你加工好。
最后组装工人扛着工具箱过来,流水线开干,呼哧呼哧给你组装起来。
完事后给你来一句:“就这?”
一转身就推着刚下生产线的自行车去你的市场搞推销,价格是的你零头,把你的市场份额吃干抹净还冲你打了个嗝……然后你就傻了,这什么操作?还带这么玩儿的?
因为在你的印象中,周围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忙活,做自己擅长做的事,从来没人说自己三百六十行都会,一是没那个必要,二是实在没有那个能力。
比如有些人,仗着自己有一身武艺,本身还是个土财主,挑了几个钱多事少的活,有解决不了的事就威逼利诱让自己的小弟干,那些小弟打也打不过,又缺钱用,只能老老实实地给他干活,所以这些人没有必要什么都会。
还有些人经历过自己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吃不饱饭,知道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也不过就是多学一门手艺接着混饭吃而已,稍微厉害一点的就多学了几门,至于全会,实在是没那个能力和条件。
但是这个小伙子不一样,他吃过没有手艺挨饿的苦,受过好几个地主老财的欺负,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不再受制于人。
后来他韬光养晦默默发展了三四十年,坐拥全世界最全工业体系没有之一,联合国产业分类中39个工业大类、个中类和个小类要啥有啥,能够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说印度和越南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他们的理由是印度有着不逊色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即将享受到人口红利,而越南的制造业正在迅猛发展,有望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但是他们忽略了几个事实,即印度是一个由35个联邦制区域构成的国家,在基本宪法之外,每个邦的法律不一样;除了22种宪法规定的语言外,一共种语言被超过1万人使用……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散装印度”。
至于越南,人口不到中国的1/10,出口量也只是中国出口量的零头,也许越南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复制中国的操作,但由于两国的制造业在规模上有着悬殊差距,使得越南无法做到大范围的产业集成,这就导致越南无法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它只能做到成为下一个“世界组装厂”。
我们最后来回答一下这篇文章题目中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中国成功了?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前面说了很多,比如规模巨大的统一市场,比如完整的工业体系,我觉得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中国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靠的就是14亿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强大的国家意志以及不屈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国在崛起历程中获得的经验,而超越中国的经验,历史还没有给出。
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觉得写得不错,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