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单独笔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分为三步走:起笔、行笔、收笔。特别是在写楷书的时候,大家会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一丝不苟。
单独笔画还认真些,写整个字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很多人在面对组合笔画的时候,就把上面那三步给忘了。特别是在写行草书的时候,下笔之后就流转直下,该收的地方不收,该停的地方不停,还认为那是潇洒,其实呢,早就乱套了,根本没有任何笔法可言。
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
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可是,您认真思考过其中的深意吗?在具体书写的过程中,您是否还能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的用笔呢?
正如朱和羹所言,无论多么复杂的一个字,无论是什么书体,最基本的书写单元,永远都是单一的笔画。在书写这些笔画的时候,永远都是分为起笔、行笔、收笔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比如下面这个“而”字,在转折处的时候,因为是组合笔画,很多人图省事,都是一带而过。横笔没有了收笔,撇画也没有了起笔,潦草不堪,写出来的转折也是病态百出。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什么样呢?或者说,怎么才算是“笔笔断而后起”呢?还是以那个“而”字为例,我们在写第一个转折的时候,横笔要有收笔,撇画要有起笔,只不过是两个部分重合到一起了而已。
再简单地说,当你写完那个横笔,准备调整笔锋写那个“撇画”的时候,笔锋应该是直立状态的,相当于重新起笔。当然了,这种情况,只适合用于转折处,如果是圆转的话,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圆转幅度过大的话,也是需要另起笔调整笔锋的。比如说下图这个“有”字的弧线,如果你老想着一笔写成,不加任何调整笔锋的动作的话,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朱和羹还说:“然行书笔断而后起者易会,草书笔断而后起者难悟。倘从草书会其用笔,则探骊得珠矣。”学习草书的朋友,听完这句话,您还会无所顾忌的龙飞凤舞吗?
类似朱和羹这样的论点,还有很多书家提及。
比如元代的《书法三昧歌》中说:“夫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孙过庭在《书谱》中也强调:“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为什么古代的这些名家都把用笔说的这么复杂呢?为什么要“笔笔断而后起”呢?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调整笔锋。
笔锋入纸之后会有弯曲,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前行,遇到转折处,就要使用笔法调整笔锋,否则就无法保证中锋前行。即使是一个单一的点画,之所以强调收笔,也是为了树直笔锋,以便下写一笔。
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就能明白了,书法不是赛跑,比的不是速度。书法就像开车,直线处可以快一点,一旦遇到了转折,就要加倍小心,该踩刹车的地方就要及时果断,否则,分分钟就会翻车。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要想学好书法,单凭我们埋头去悟,单靠下笔临帖,以我们的聪明才智,是很难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的。有的时候,多看看古人的总结,多品品他们是怎么看待书法的,能给我们解决很多难题。
从哪里可以了解古人的想法呢?
之前,我的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历代书法论文选》,里面收录了各代名家关于书法的重要言论。上到蔡邕、王羲之,下至明清高手,69位名家,95篇经典论文著作,页,干货满满,值得我们书法爱好者去仔细品读体会。
提醒大家,这本书是黄简老师负责编辑的,他在讲座中提到《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三十六法》、《授笔要诀》、《临池诀》等,都收录在这本《历代书法论文选》中。
为了方便大家,现将购买链接分享在下面。书好,不贵,用过了我才推荐,真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代书法论文选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74.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