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从小被管和没被管,

他不仅是华为公司以万年薪纳入“天才计划”的学生,还是B站上走红多年的大神。他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一个团队都无法做出的智能设备。他的名字叫彭志辉。

他从小热爱科技,家里小到圆珠笔大到电视机都被他拆装无数次。有次因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了,他就花四个月时间动手把自行车改装成自动驾驶。

他花三个月时间,做了一台硬币大小的智能小电视;除了搞学术、玩发明,画画、弹吉他、剪视频等样样精通。他的人生信条就是:“生活就是需要折腾”;工作信条:“兴趣带动工作,同时又将技术运用到生活,让生活充满自己创造的乐趣。”

这样一位天才少年大家肯定认为他出生于高知家庭,其实,他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厨师家庭。而他的父母,最值得人称赞的教育方式,就是“不管”。

他的父母真的是“不管”吗?是,也不是。

1

管的是方向

够尊重才够有动力

彭志辉的父母对他唯一的要求:保证成绩,除此之外,儿子爱干嘛干嘛,父母都不会干涉。他喜欢研究电器,家里的收音机、电视、钟表,在他的“魔爪”之下,四分五裂。父母没有过多责备,只是特意找了些旧家电给他拆,以减少经济损失。

彭志辉高中毕业那年,想去深圳打工,父母也没反对,他在深圳当了一个月的流水线工人,用赚到的工资买了一台智能手机。

从大学到研究生关于选专业,父母更是随儿子的兴趣,对儿子的要求只是——有点出息就行!你或许会疑惑:我家孩子每天管,但怎么还是这么不自律、不懂事呢?其实,彭志辉口中所有那些“我爸妈不管”,都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长。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让彭志辉保留了对科学最本能的兴趣和求知欲。

彭志辉小小房间里出现各种“硬核”部件,设计芯片、开发电路、编写代码、焊接组装、摄影编辑视频都在这里完成,号称多功能实验室,B站上的粉丝们直呼,他除了不能生孩子,啥都会!

所以,管孩子是管理他的方向和学习习惯,足够尊重他,他才有为梦想拼搏的动力!

2

管的是习惯

“自由”的孩子更自觉

从小培养学习习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光是“陪孩子写作业”这件小事情,就难倒了无数家长。其实,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有时候,恰恰是家长跟得太紧,做得太多,反而剥夺了孩子最原始的求知欲。

想让孩子养成生活独立、学习自觉的好习惯,并不是靠家长的权威来发号施令,或者制定纷繁复杂的规矩来约束孩子,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活中,很多妈妈从孩子睁开眼睛那一刻,就开启“催促+唠叨”的模式,催起床、催刷牙,催吃饭,孩子放学回家,又开始催作业、催睡觉。

所以,家长不妨改变下自己的说话方式和使用工具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例如:教孩子养成“列计划”的习惯,不要小看“列计划”这个小习惯,列好的计划,就是许下的承诺。孩子虽小,也会重视自己的承诺,想要完成计划好的任务。

3

管的是“后盾”

得体退出才能成就独立

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所说: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

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行为上,减少对孩子生活的“包办”;态度上,忍住对孩子的指指点点;思想上,知道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将被朋友、爱人所替代。

而退出孩子生活的父母,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这些年,为了孩子放弃掉的兴趣爱好,不妨再重新拾起来,约上三五好友,打打球、爬爬山,独处的时候,看看书、弹弹琴。

其次,和孩子保持亲密有间的距离。作为父母,可以尽情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思念,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找孩子帮忙,但是请记住,尊重成年孩子选择生活的权利,不对他的生活指指点点,才是父母最高级的自律。

所以,父母得体的退出,但却永远都在,孩子就有了成长的可能。

育儿路上,父母适时的放手,是帮助孩子挖掘内在的无限潜能,是给孩子的未来披上独立和勇敢的铠甲。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才是育儿的“一剂良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