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诚信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12100.html
如果你家孩子遇到一个调皮捣蛋的同桌,
不仅自己闹腾还影响孩子听课怎么办?
你要不要要求老师换座位?
有位妈妈为孩子感到担心,
一学期内要求老师给儿子换了7个同桌,
结果孩子的生日聚餐没同学参加,
孩子反而责怪母亲:
“就是因为你让老师给我频繁换同桌,
导致我现在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
1
害怕孩子受影响
一学期给孩子换了7个同桌
不久前,有妈妈向团长反映自家孩子换座位后,遇上了一个特别调皮好动的同桌。同桌上课老是找孩子说话,甚至动手动脚,往孩子身上涂圆珠笔,破坏教室公共用品……孩子回来告诉妈妈后,妈妈不安了,担心孩子的学习、习惯会受到同桌的影响。
同样的烦恼绝不止这位妈妈才有。退休教师庄耿沛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不少家长要求给孩子换同桌的事情,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姓郑的妈妈。这位妈妈因为同桌“上课总爱捣蛋”“不专心听课”“硬抄儿子作业”等理由,要求老师在一个学期内给孩子换了7个同桌。
换了也就换了,没想到,孩子生日,郑妈妈邀请孩子班上同学来参加生日聚餐时,居然没有一个同学来。孩子感到很沮丧,向郑妈妈哭诉道:“就是因为你让老师给我频繁换同桌,导致我现在连一个好朋友也没有!”
关于孩子遇到调皮的同桌要不要换座位的讨论,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在网上曾就这个问题,引发妈妈们的大讨论。
总的来说,讨论分为两派。
一派观点认为无所谓,接触不同性格的同桌还能锻炼孩子的适应力;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担心孩子会被调皮同桌带“坏”。
表示无所谓的家长:
文成公主:我一般不在意孩子和谁同桌——我家女儿班级里有一个男孩子,成绩总是上不来,老师安排了他和女儿坐一起后,女儿每次写完作业后就会给他“参考”,后来学校换了一人一张桌子,又出现了新问题,女儿前面座位的一个男同学上课总喜欢回头和她说话,后来被老师调换了。不过我家女儿上课注意力集中,我无所谓,老师却看不下去了。我个人觉得,只要上课认认真真听就可以啦!而且常换座位也有好处:一来可以和很多同学熟悉,二来可以适应不同的同学,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适应力是个促进。
kuny_meg:哈哈,我家小女运气不错,上学第一周坐第五排(倒数第二排),第二周就被调到第三排了,同桌换了三个,现在和一小男生同桌。开始不知为何,老师打电话后才知道因为俺闺女上课好动,而且会和原同桌讲话,这才换了同桌的。现在的同桌是小组长,收数学本,而且期末数学还是班上两个免考之一。不过,女儿有这样的同桌好像压力有点大,希望她能将压力变动力吧。
表示会担心的家长:
Ycjgf:谈不上在不在意,但我肯定关心孩子的同桌,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以前一二年级的时候,女儿的班主任会安排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孩子坐在一起,希望成绩好的孩子能帮助成绩差的孩子进步。我会鼓励孩子帮助同学,但同时也会提醒她不要把一些不好的习惯学到自己身上来。三四年级,换了学校,好像她同桌的成绩都不错,特别是四年级的同桌,几乎能成她的竞争对手。两个孩子你追我赶,学习成绩不分上下,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她俩是最佳搭档。
网中漏鱼我想在乎,可在乎不起来啊,这同桌由不得我选,是老师定的,我们刚进1年级的时候还和个中等生坐了两个月,然后老师排座位,从此以后全班最差的学生都和我们同桌过了。现在四年级和3个倒数第一第二第三的同桌过,我还不好意思向老师提,谁让你孩子是中队长呢。下学期又该换了,反正每年换个差生,已经习惯了。
2
孩子遇到调皮的同桌
到底要不要换座位?
一个太过调皮的同桌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行走的“干扰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害怕孩子也“学坏”,这是部分家长担心的根源。
孩子遇上个“问题”同桌怎么办?“换人”当然是最直接简单的方法,但正如上文郑妈妈的例子一样,如果直接对孩子的同桌选择进行人为干涉,会不会强行扰乱孩子的人际关系?
学校就像是一个社会,而班级就像是孩子身边的小环境,同桌是与孩子联系互动最为频繁的人。如何处理好同桌关系,正是孩子人生初期所要面临的重要人际问题。
现在你可以要求老师,为孩子选择同桌,以后当他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在团队合作时,遇到难缠的队友,在工作时,遇到性格不合的同事,你能再帮他去选择共事的伙伴?给他提供理想的工作环境吗?
替孩子做选择、为他们打造“理想”的环境,屏蔽掉“不好”的伙伴和影响并不是长久之计。
既然孩子迟早有一天要学会适应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那家长何必要在这时为孩子挡掉这个学习机会,让孩子逃避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呢?
况且,不少家长,其实过早地对“问题”同桌做了道德审判。说到底,都还是孩子,虽然调皮捣蛋点,但本质大多纯真,是可被教育的,家长强行让孩子疏远这类同学,反而是对这类孩子的隐形孤立,也是在教孩子用“有色”眼镜看人。
3
比起给孩子频繁换同桌,
更该教会孩子与不同人相处
家长应该意识到的是,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庇荫,你也没有能力始终为孩子提供一个“无菌”环境。比起频繁给孩子换同桌,更该教会孩子与不同人相处。
有些家长一听说,同桌上课和自己孩子说话,不好好听讲就着急了,一听说同桌行为不端更加紧张,恨不得马上让老师换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应该允许孩子在这样的关系中有所成长,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处理好同桌关系。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那么小,自我约束力还不够,很容易受影响啊。的确,孩子很容易被带动,但是如果行为违反纪律,课堂上老师会主动进行干预。
如果在老师的监管下,你仍然担心孩子容易被带偏,那说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并没有树立起来,也欠缺行为规范是否合理的辨别能力,他需要的不是换同桌,而是基本的行为守则。
家长大可不必给孩子划定圈子,限制孩子的交友范围。与孩子一起发掘同桌的优点,引导鼓励孩子多角度评价一个人,不因某一方面而完全否定一个人,理解并尊重他人,也许才是更奏效的办法。
既然“近朱者赤”,那家长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做好行为示范,在人际交往中塑造自己的影响力。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或关系时,不选择逃避,而是将主动权放在自己手里,用正面行为去化解冲突,用正面言论去影响他人。这比起简单粗暴地换同桌,更能让孩子得到良好成长。
家长们,你们是否关心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同桌吗?如果孩子的同桌太过调皮,你会要求老师给孩子换同桌吗?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聊聊。
文
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