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珠笔之问”象征对商品质量和核心技术能力的要求已然上升到了一个全民阶段,这是“消费者动力”,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中国已经把航天员送上外太空,以惊人的速度建设基础设施,中国也是近6年来最大的国际商品制造大国。但中国在一样东西的制造上遇到了困难,那就是圆珠笔,确切来说是制造圆珠笔头那颗小小的笔珠的外壳。《华尔街日报》用一部短视频介绍了其中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个东西很难加工出来。
用圆珠笔写字时,笔珠的旋转会使墨水流出来,墨水装在一个托座里,把蓄墨装置和纸分离开来。因为要保证笔珠的流畅旋转,所以笔珠和托座的间隙要十分完美。如果间隙太小,笔就很难写出字来,间隙太大的话,墨水会漏,笔珠容易掉下来。
笔珠通常由优质的不锈钢材制成,以防止由在物体表面书写而造成的磨损。这就是中国过去所缺乏的材料,钢材的质量不够好。过去几十年中,只有日本和少数几个欧洲国家掌握了这个技术。
中国虽然每年生产亿支圆珠笔,大部分笔珠托座仍需依赖进口。但现在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经过5年的反复试验,中国一家大型不锈钢生产商宣布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研究出制造高质量钢材的合金比例和包裹笔珠的2.3mm托座的加工技术。
在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克强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他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中国努力将钢铁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往技术创新上转移。或许与桥梁和火箭技术相比,中国在圆珠笔上的突破微不足道,但这可能是在精密机械加工上的一大进步。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中国每年要生产亿,就需要以12万元/吨的价格,进口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近万美元。
宁波贝发笔业生产线上,品质部经理徐君道说:“我进入制笔行业以来,笔头不锈钢材料都是从日本进来的,不仅是国内,国外的制笔材料不锈钢材料也是日本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口一台设备就要多万元人民币。这些年,制笔行业中,产业链低端的利润空间在不断降低,压力也越来越大。
国内制笔企业大量采用瑞士米克朗公司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20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笔头的关键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是在两个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这样一个技术要求。
其实,早在年,科技部就专门启动了一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称是“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目标是几年内通过技术攻关,给数百亿枝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年的两会后,科技部启动了此项目。通过对笔头球座体原材料、加工设备和墨水制造这三项关键内容进行科技攻关,困扰中国制笔行业多年的“进口依赖”终于开始逐渐扭转。
制笔协会名誉理事陈三元说:在短期精度生产来说,现在的笔头完全是用咱们自己的设备,用咱们自己的原材料,做出自己的笔头来。
真彩文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喜说:“如果把国内的原材料配在我们国内的设备,再加上我们国内的墨水,我们整个制造成本会有大幅度的下降,我们算过,一支在零售价一块多钱的笔,我们每支笔的制造成本会降四五分钱。一支笔会降四五分钱,那对我们每天生产几百万支笔和笔芯的企业来说,那每天就是省几十万,一年下来的话呢,就要到六七千万,所以对我们来说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从短期精度指标到长期批量生产,从制造大国到“质造”强国,任重而道远。
年,作为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给李克强总理写了一封信。
王淑琴说:“我们借着总理发问中国制笔行业这个契机,我想我们也应该正视行业的现状,也知道我们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在哪儿,为今后的转型升级做一个基础。”
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还有比如企业参与度不够、研发动力不足、员工工匠精神的缺乏、思维模式、文化环境等等。
德国职业教育的2/3投入来自于各大企业。美国日本近年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都是由企业牵头。而我国多数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1.5%的下限。企业只想“摘桃”,没有耐心“育苗”。不仅如此,更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研究。
圆珠笔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一个国家制工业的方方面面。人、具、料、法、环、测,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
去过日本制笔企业的调研者说,日本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包括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工作的心态是我们缺乏的,中国的企业比较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出来。
关键技术的突破说明中国在制造转型升级上的确取得了进展,近些年,我们提的“圆珠笔之问”“马桶盖之问”“奶粉之问”这些代表着中国社会已经演进到一个更高的形态。消费者对于制成品和消费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元春讲到,“圆珠笔之问”象征对商品质量和核心技术能力的要求已然上升到了一个全民阶段,这是“消费者动力”,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针对我们国家制造业的这些问题,最近国家提出中国制造,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针对我们制造业,将要实施“数控一代”应用工程,来解决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装备的数控化的问题,以此来推动我们一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多一些“圆珠笔头式突破”。
文字转载请注明来自《财经国家周刊》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分享
合作请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