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治疗白癜风 的药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805/4440899.html
来源:央视新闻
年的10月16日,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戈壁腾空而起,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而这背后,是许许多多为核事业奉献一生的英雄们——他们,既有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年,
他们的人生,
皆因它而改变
01
战士的秘密战场
年,一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
结束浴血奋战的 队伍,
在回国的途中突然消失了。
他们要去哪里?做什么?
这个问题,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他们得到的指令是,
不许问去哪里,
也不许问去干什么。
他们来到的地方,
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罗布泊。
他们的司令员是——
上甘岭战役军参谋长张蕴钰。
罗布泊,塔里木盆地东部,
一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
这里荒无人烟,风沙肆虐,
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死亡之海”。
19世纪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来到大漠的边缘后,
惊呼道:“可怕!
这里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
而是死亡的大海、可怕的死亡之海!”
飞禽绝迹的新疆罗布泊
02
四姐妹的秘密照片
这是张看似普通的照片,
四个秀气的上海姑娘,
从左往右分别是——
王兰娣、范德娟、罗惠英和俞锡君。
仔细看照片上模糊的背景,
那是青海湖东岸的金银滩,
拍摄时间是年7月。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每当讲解员讲到
“这张照片是这个基地 的私人合影”时,
人们都会不禁驻足凝视。
金银滩是哪里?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那首
《在那遥远的地方》,
就诞生在这里。
从年起,
它在地图上“消失”了30多年。
年的罗惠英
年10月2日,
王兰娣坐上了上海开往宝鸡的火车。
那年她18岁,
是上海第十女中的高三学生。
车厢里都是20岁不到的年轻人,
上海第九女中的俞锡君、罗惠英
和范德娟也在这趟列车上。
两天的行程后,
她们来到宝鸡国营厂半工半读。
这里主要生产雷达,
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项重点工程之一。
年7月初,同样的命令又一次
让她们登上了从兰州到西宁的同一趟火车,
她们被告知要去“一个重点工程”。
厂去参加“重点工程”人员合影。
动员的人很神秘,
只是强调,
“你们一个肩膀挑的是中国7亿人的担子,
另一个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亿人的担子。”
在西宁,她们领到了防寒“四大件”:
狗皮帽子、蓝色棉大衣、
大头鞋、牛毛毡。
抵达青海省海西州海晏县金银滩时,
加厚牛毛毡搭的帐篷星罗棋布,
四姐妹被告知,
这里是青海“厂”。
03
邓稼先的秘密任务
年8月的一天,
时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
找到了留美归国八年的邓稼先。
“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年,杨振宁与邓稼先(中)。
这一夜,邓稼先辗转难眠。
面对妻子许鹿希的追问,
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能说”。
“鹿希,以后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
这件事,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天亮后,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
走进照相馆,
与家人留下了这样的一张照片。
从此,他们开启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人生
01
戈壁滩的准备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
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拓者们,
开始建设中国核试验基地。
张蕴钰司令员带领最早一批建设者,
在这里秘密施工,
为祖国架设分娩核盾牌的“产床”。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建设者们在罗布泊西北面博斯腾湖
岸边一片开满马兰花的地方住下来。
罗布泊植物稀少,
所有能吃得,像榆树叶、沙枣树籽,
甚至骆驼草都被人们拿来充饥。
交通也不方便,
发霉变黑的土豆都是宝贝。
就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
战士们用那双
原本紧握钢枪的双手拉起石磙,
拽着它们一步一移地开辟出一条公路,
并修建了简易的马兰机场。
“马兰“这个名字是张蕴钰起的。
当时给试验场区制定规划蓝图时,
正值马兰花盛开。
张蕴钰就提议给办公、生活区
取名“马兰”,
象征着部队广大官兵像马兰草
那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荒漠上扎根、开花、结果……
这个提议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就这样,中国核试验基地
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马兰”。
次原子弹试验的前线指挥部部分领导:(右至左)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蕴钰、苑华冰。
年夏天,
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
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已经基本就绪。
程开甲决定去罗布泊实地考察,
与核试验基地的同志一道,
把原子弹爆心的位置以及
工程施工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敲定下来。
次见面,张蕴钰就对
程开甲说:“原子弹响不响,
是你的事;其他的,都是我的事。”
,考察组把爆心的位置,
选定在一个地质条件好,
离公路较近,
便于铁塔运输、安装的地方。
颗原子弹爆炸试验铁塔
年6月26日,
一座高米的铁塔,
在罗布泊拔地而起。
它是戈壁滩上 大、最耀眼的目标,
也是最鼓舞人心的目标。
它的耸立激励着马兰人只争朝夕,
去迎接那个伟大的历史瞬间!
02
高原上的埋头苦干
建设者在工地上吃饭
在西宁的四姐妹,正在埋头苦干。
在这片海拔米高原,
生活、工作条件都很艰苦。
最困难的时候,
每人每月只能吃半两油,24斤粮食,
吃得是带麦麸的面做的馍,
的菜就是茄子干,
不少人患了水肿。
住得地方开始是地窝子,
再后来是帐篷。
除了夏天,不是大雪纷飞就是飞沙走石。
一旦刮起风沙来,帐篷也挡不住。
尽管有火墙,但仍然寒冷刺骨。
青海湖金银滩草原深处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废旧厂房(年6月11日摄)
但当时,年轻的四姐妹并不觉得苦。
她们赶上了“草原大会战”。
整个厂所需要的设备、材料清单
都会汇总到了器材处。
“一本比字典还厚的设备、材料清单本,
要求一式五份。”
俞锡君垫着复写纸登记,
那时候的纸厚,
得握着圆珠笔尖使劲戳,
一支笔要么没两天就用完了,
要么就被戳坏了。
没多久,俞锡君的指间就全是厚厚的老茧。
草原大会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供
而那张 的合影,
得益于年7月底的一天,
当时俞锡君发现有一件设备包装破损了,
便叫来保卫处工作人员来拍照,
准备向厂家索赔。
俞锡君壮着胆子对保卫处工作人员说,
“给我们也拍一张吧。”
于是四姐妹有了 的
一张两寸大小的照片。
停放在“原子城”内铁路上的机车。
当年,这辆机车承担了出入“原子城”的物资、人员的运送。
就这样忙了一年多,
四姐妹也并不知道,
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是什么。
直到年10月16日下午15时,
我国 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她们才知道,
自己参与的重点工程就是“造原子弹”。
这也是王兰娣从上海出发时的决心:
“国家需要我们上哪就上哪去。”
△我国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激动的科研工作者。
而在四姐妹来到金银滩的那一年,
负责研制原子弹的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
先后有1.8万名技术人员、工人和专家,
也隐姓埋名来到这里。
03
离家28年,再见已是诀别
年,邓稼先被任命为
核武器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
在原子弹研究初期,有苏联专家帮助,
但仅仅几个月之后,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
没有任何经验指导,
邓稼先带着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以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
甚至是纸和笔来处理大量的数据。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
叩开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大门。
年,
中国的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所有中国人都欢欣鼓舞,
邓稼先却不能稍作喘息。
△邓稼先与杨振宁 一次合照
年的一次核试验,
降落伞没有打开,
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
没有爆破的核弹可能会带来
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
终于,他找到了摔碎的核弹。
核弹的放射性有多强,
邓稼先不是不知道。
然而高度的责任感让他在那一瞬间,
竟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
他放心了,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
可他却因此遭受了严重的辐射,
生命开启了倒计时。
左边是邓稼先,右边是赵敬璞副部长。
在研制核武器的工作中,邓稼先从来没有主动邀请别人合影。这是他工作中 一次,想要留作纪念。
拍摄这张照片时,邓稼先距离生命的尽头,只剩四个月的时间。
阔别28年后,
邓稼先终于回到了妻子许鹿希的身边。
在医院里,他动了三次手术,
止痛针从一天一针到一小时一针。
可每当聊起核武器的发展时,
他却总能神采斐然。
年6月24日,
中央军委决定对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先解密,
伴随着媒体报道,
他的故事才终于被人们知晓。
年7月29日,
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的遗言只有四个字——死而无憾!
多年后,杨振宁在一篇怀念邓稼先的
文章中饱含深情地写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的话,
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叫做《中国男儿》。
所有人的目标都是——
“再也不被别人轻视!”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美国曾多次扬言要对中国投放原子弹。
年,毛主席正式表态:“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年10月16日,55年前的今天,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年人民日报号外
而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为核事业而奉献一生的英雄们——这其中既有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他们,有号召全体留美同学“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人民”的朱光亚。
还有以身许国、化名“王京”20年的王淦昌。
还有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核试验绝密文件的郭永怀。
还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
还有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三强。
还有钱学森、钱骥、姚桐斌、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才有了新中国的一步步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