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有书法家,民间也有书法高手,江湖还有伪书法家怪叫声。
鱼龙混杂之下,有人觉得学书法前途不明,书法会成为神秘艺术,内行难寻,能够欣赏书法的普通人少了,有些悲观。
书法的未来,将向何处去?
首先,书法爱好者不会少。
当今,会写毛笔字的人未必少于民国或清朝时期。14亿人口加上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喜爱书法的人有很多,各大院校设立书法专业,民间书法培训班也很多,不必担心后继无人。
还有人觉得看不到书法的益处何在,不知道如何走好书法学习创作之路。
书法不能孤立地理解成展厅摆放的参赛作品,书法的美融入到了很多领域。
街上的招牌广告,各种对联、标语商标、艺术装饰设计、厅堂字画,无所不在……
书法创作能让人心情愉悦,修心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目的。
我们正面临巨变的时代,中国迈向制造大国、创新大国之路,不只是技术创新,也是文化的复兴与创新。那百艺之源、国粹之首的书法,怎么会落伍呢……
书法学习和创作,我的观点是实用进化与浪漫艺术创作相结合。
艺术创作需要深入探索,离不开历史积淀,更不等于自以为是的胡编乱造。
一些自誉为书法内行的人,觉得书法是天上宫殿虚浮于现实的上空,是一小部份人的专有领地。
可是这样浮躁的人不管怎么张扬表现,他们的笔力也是轻浮的,很难达到怀素的笔走龙蛇功力。
别人一批评他们写得不伦不类更不好看,他们马上嘲笑地回说你不懂。
这通常暴露他们的功力不足,有些心虚,还要在写字时怪叫几声,以为时髦。这样的所谓书法,只是伪书法,无法与历史上的书法精品相提并论。
一些伪书法家掌握话语权,妄图定义书法内涵外延,让大众高不可攀,哪怕他们鬼画符也是高明得很,也是大师。这些所谓大师不容群众质疑,这其实是与书法起源发展背道而驰。
历史上很多学者诗人都是大书家,比如李白,诗写得好,字也清奇,现存《上阳台》帖笔力遒劲,结体自熊豪迈。
不看过去不懂当下不知未来,自我划地为牢的结果,困住的只是自我更好成长机遇。
书法的源起并非独立于虚空。
甲骨文古拙,契刻在龟骨兽骨上,记载中国商朝晚期的占卜记事;
金文很美,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铭文记载国家大事,至今读来庄重有力;
当篆字曾被刻在泰山封禅碑上,记载大秦的浩大谨严;
隶书奔驰在秦汉公文中,流畅劲健;
章草走进汉期识字课本中,普及天下;
行草激荡在魏晋书信中,书圣名传后世;
魏碑始造于南北朝碑崖之上,纪录世事变迁,苍劲朴拙;
楷书繁荣于盛唐碑帖中,颜筋柳骨让人叹服……
那些传世书法精品,都自然而然流传下来,不是矫揉造作的,自然散发艺术气息。从来不是为炒作而胡编乱造的产物。
书法发展史告诉我们,书法的天堂就在人间,而不是虚浮于世外。
现在有些人为搏名利,不借鉴古人,也不提高审美眼光,写点字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只增笑谈。
书法是实用之上的不断进化,也是浪漫艺术创作的日益升华。
元朝赵子昂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很贴切说明了变与不变的书法创作之道。
没有毛笔之前,也有甲骨文、金文的书法文字之美。
有了毛笔之后也有魏碑刀劈斧削的朴拙之美。
有了钢笔圆珠笔硬笔写字,就诞生了硬笔书法之妙。
电脑字库的书法字体纳入,规范并扩展了书法生存空间。
书法的实用进化,产生不断的内驱力;书法的浪漫艺术探索丰富并拓展了汉字书写旳极限可能。
未来的书法道路,也将是实用进化与浪漫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路,助推中国文化的复兴,而且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