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英雄曾经的民族品牌还会重生吗

因自强成就、因自负蹉跎的昔日民族英雄,眼下会靠自尊驱动而重塑“英雄”形象吗?

前几天,主播无意间在地摊上看到9毛9一支的“英雄”牌钢笔,不禁勾起了对这个民族品牌的怀念。

于是决定来扒一扒这个品牌的前世今生,讲讲它到底是怎么从当初的民族之骄傲变成了如今的地摊山寨也照样难受待见。

如果给这个品牌赋予一个人格,那他如今已经是年近90岁的老者。这一路走来,得意过也失落过,与之对应的是因为他自强过也自负过。

先说说因自强成就他的那段故事。

用现在的话来说,“英雄”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这个“金汤匙”不是指钱,而在于背景,因为它一出生就带着“国人之自强”的光环。

上世纪30年代,因为西学东渐,越来越多的人用钢笔代替毛笔,但彼时中国并没有自己的钢笔厂,所有钢笔都来自西方。

这种背景下,英雄金笔厂的前身华孚金笔厂应时而生。

作为第一个国产钢笔品牌,肩负为国人争光重任,“英雄”大胆对标洋品牌,提出要赶超美国名牌“派克”。

于是“英雄”以“派克51”为样板,仅用9个月时间,就研制出了“英雄”那款经典钢笔。

意想不到的是,在12项产品衡量指标中,作为模仿者的“英雄”居然有11项都超过了样板“派克51”,最后反而连派克公司的人都要去英雄工厂学习。

到了鼎盛的上世纪80年代末,“英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70%,产品还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英雄金笔厂更是于年和年,先后在A股和B股上市,成为上海最早一批上市企业之一。

这段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反超、从民族到世界的过程,现在想想,多少有些必然。

比如,论内部竞争,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当时并未一下涌现出很多品牌去跟风,所以“英雄”几乎没遇到其他本土品牌的竞争。

而要论外部竞争,在洋品牌面前,单靠“涨国人志气的民族品牌”这一个法宝,就让“英雄”受益匪浅。

可是,这些曾经的先发优势,慢慢就随着岁月消失殆尽了。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一些本土民营制笔企业也迅速崛起,竞争越发激烈。

可内忧外患下的“英雄”是怎样的呢?

产品非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创新,也没有过像样的赶超,投资煤气厂、钢琴厂等跨界经营又被外界质疑盲目与自负,而主业上甚至连赖以生存的基础——质量都开始频频被诟病。

有这么一段时间,“划纸、爆杆、吐墨不均”成了“英雄”的槽点,虽说不是每支都如此,但在那个水军还没泛滥的年代有此风评,至少说明当时的产品品控是有一定问题的。

后来,“英雄”以同名品牌推出了中性笔、圆珠笔等其他品类的产品,但也因没有核心竞争力而表现平平。

就这样,不管是愿意为产品买单的消费者还是愿意为情怀买单的消费者都开始渐渐离“英雄”而去,“英雄”也只能眼看着自己跌下神坛。

年,英雄集团主营业务开始出现亏损,后来不得不变卖资产。

两年之后,上市公司“英雄股份”因业绩严重下滑,黯然退市。

到年,连“英雄”最为强势的钢笔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下滑到3%左右。

至此,曾经那个神采奕奕的少年、青年,在走过了迷迷糊糊的中年时代之后,彻底坠入谷底。

就如同当初成名的“必然”一样,他的衰落,自然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成分。

这份“必然”里,有行业的变化、有对手的来袭,但更多的还是要归咎于自己的迷失。

但毕竟是曾经的天之骄子,毕竟掌舵者也不想在自己手中终结历史,毕竟苟且的活着也太过丢份。

所以,走过半生后、经历了从行业翘楚到默默无闻的落差与心酸后,“英雄”又决定杀将回来。

除了在中低端市场推出可插式墨水囊钢笔等新产品,“英雄”近年来开始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