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图纸50年也造不出发动机在这些领域

刘军连讲hpv https://m.39.net/disease/a_9396014.html

日本的发动机,荷兰的光刻机,美国的小芯片,德国的小镜片,法国的大飞机,中国的航天器,在科技领域堪称世界“六大难题”。近年来,中国航天、航空、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技术的突飞猛进,震惊世界,也让西方阵营感到后怕。

西方某些国家千方百计阻扰中国科技的崛起,不想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些国家非常精明,不卡电商、不卡游戏、不卡娱乐,专门封锁尖端制造技术。比如,某国对5G技术领先者华为公司进行了五轮次的打压和围堵,最近又出狠招——断供EDA(芯片设计工具软件),企图从“根”上废除华为的“武功”。

某国禁止代工,封锁光刻机,断供EDA,面对层层“围堵”,华为领头人任正非不屈不挠,带领华为团队也宣布了一项反制专利:通过两颗14nm芯片堆叠的方式,实现了等效7nm的性能,从而绕过高端EUV光刻机的限制,也能生产出更先进的芯片。正如中国科学家所言:中国科技的崛起速度取决于被打压的程度。

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科技正如弹簧,压得越狠,弹得越高。在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科技在各个领域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科技突破正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压是压不住的,堵也是堵不成的。

还记得流传几十年的“遗憾”吗?日本制造的小小的圆珠笔头(小圆珠),中国用了几十年都造不出来。因为球体座厚度仅有0.3到0.4毫米,需要具备极高的加工精度和钢材的高耐磨性,直到今天,每年消耗的亿个圆珠笔头仍需要进口。这个传言是真的吗?其实,中国完全能制造成这种圆珠笔头,只是因为产量太小,自产投入太大,且不那么重要,所以,中国制造业没有把功夫用在这个方面。

举一个例子就证明了。今年8月10日,鞍钢生产出了0.05-0.10mm极薄钛带,被科学家亲切地称为“手撕钢”,为延伸钛产业链,打造基于钛及钛合金高端材料的高端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家笑了,手撕钢都能造出来,圆珠笔头造不出来吗?传言不攻自破。所以,国人要自信一点,没有什么技术能永远“卡”住中国人的脖子。

还记得几十年前日本媒体记者的报道吗?有人问日本汽车厂商,你们怎么敢卖给中国发动机?难道不怕他们模仿出来吗?日本汽车专家自信地哈哈大笑:卖给中国发动机,我们赚大钱了!日本汽车根本不怕中国汽车业,即使他们“偷”到了图纸,花50年也造不出发动机!

在那个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自信不是夜郎自大。当时,中国汽车制造业从零起步、百废待兴,苦于缺乏发动机研发等核心技术,决定通过与外国汽车厂商合资合作的方式,以出让部分市场利益为交换条件,试图学习发动机关键技术。然而,欧美国家只要利益、不教技术,对发动机技术和图纸严防死守,生怕中国工程师“偷师学艺”。

日本的汽车发动机技术遥遥领先,保持了高度自信、居高临下的姿态,不相信中国工程师有本事能学会他们的发动机技术。所以,日本媒体和记者曾经报道:不怕中国“偷师学艺”,即使把发动机的图纸给中国,即使他们拆解了发动机,再用50年也造不出发动机。日本厂商的自信是有基础的,发动机技术堪称世界科技难题。中国专家曾打比喻:核弹难度系数为1的话,发动机的难度系数为10,芯片的难度系数为。由此可见,攻克发动机技术难于上青天。

面对国际汽车厂家的技术封锁,中国汽车工业科技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自力更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地一声惊雷!中国迎来了发动机技术的新突破。年,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蓝鲸发动机“横空出世”,把外国记者和媒体的“冷嘲热讽”扔进了爪哇国,让几代呕心沥血的“汽车人”扬眉吐气!

中国在发动机技术领域取得的创新突破,只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建立了联合国公认的含有9个大类、个中类、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已从“一穷二白”的制造弱国成长为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奋勇前行,也给中国汽车制造业带来了雄厚的工业硬件支持,让长安汽车等一批民族企业拔地而起、屹立东方。

写在最后。

汽车发动机的突破,只是中国汽车工业“百花园”里的一朵“小红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朵小花代表着“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一个缩影。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科技还有很多“卡脖子”难题,科技强国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更要坚信:只要国人当自强、国货当自强,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中国将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