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圆珠笔 >> 圆珠笔资源 >> 下笔如有神

下笔如有神

白癜风形成的原因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甘肃出土的“白马作”汉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这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四句诗。杜甫称正是自己博览群书,所以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过去读书人一直有把笔神圣化的倾向,《神童诗》开头便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似乎万千的才思,最后都要靠这尖尖的笔头汩汩而出。传统文人对文章的雅称也往往用“笔”来形容。如精彩的文章叫“神笔”、“妙笔”,杰出的写作才能叫“生花之笔”,文章清逸超群叫“仙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一个人最后的文字或作品叫“绝笔”,就连稿费也叫“润笔”。笔是人类写字绘画的工具,当人类在岩石、兽骨和陶器上开始留下文字和涂鸦作品时,“笔”其实已经存在了。人类最早的笔可能是坚硬的石器、折断的树枝或打磨锋利的兽骨,年前的古埃及人把芦苇管加热、烘干、头削尖,沾上菜汁调和成的墨汁写字,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笔了。而中国人使用的毛笔诞生也很早,在殷墟甲骨文中,专家发现少数特殊的甲骨文只有朱砂痕迹,而没有经过刀刻,这些就是极少数书而未刻的甲骨文。这些文字痕迹表明殷商时期已有毛笔,或起码已出现了毛笔的雏形。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我国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笔的繁体字写作“筆”,在《说文解字》中属于“聿部”,而“聿”其实才是笔的本字。《说文解字》:“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而对“筆”的注解只有四个字:“秦谓之笔。”可见古代各地方言对“笔”的发音略有不同。楚地叫它作聿,吴地叫它作不律,燕地叫它作弗,而秦地叫它作筆。其中“不律”为笔的合音,也可以说是笔的反切。清儒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不律者笔之自反也,弗古音近笔。”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也说:“不律犹令丁为铃,终葵为椎,俾倪为陴,不疑为丕是也。”这些都是古代用反切字来代替本字的案例。也有人从“不律为笔”推论出上古汉语中确实存在过一类读成复辅音的字。所谓复辅音是指同一音节内连续出现的不夹杂元音的两个或多个辅音组成的序列。如英语中的split、black,德语schwein等。汉语普通话音节中是没有复辅音的。但是语言学家陆志韦、李方桂等人却提出上古汉语是有复辅音的。例如孔=窟窿,毂=轱辘,角落或作旮旯,是上古“角”的分拆等等。这个在古音学里有争论,咱们暂不展开。过去有所谓秦国大将蒙恬造笔的传说。相传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但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断地改良,根据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蒙恬造笔只是一个传说,或许古代有以狼毫制笔之事,但并无史料佐证,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也。也有人认为“鼠须笔”就是狼毫笔,则狼毫可能在王羲之之前就开始使用了。其实,根据考古发现,毛笔产生历史远在蒙恬之前。据孙机先生《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介绍,已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属于战国;河南信阳长台关、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湖北荆门包山等地的楚墓中均出土毛笔。左家公山出的那一支的笔杆一端劈成数片,将笔毫夹在中间,并用丝缠住,外面再涂一层漆。包山那一支则在笔杆一端挖出空腔,将笔毫缚成带笔尖的笔头,蘸上漆插在笔腔里。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墓中,一次就出土了三支秦笔,笔杆上端削尖,下端的空腔纳笔头,将包山楚笔的制作方法进一步传承了下来。蒙恬造笔只是一个传说晋崔豹《古今注》言:“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而“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廌(zhì)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所以,其实是秦统一六国后,笔才统一称为“筆”,并把笔的发明归功于秦人蒙恬了。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秦以后皆作筆字。”文人对笔大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一支良笔在手,才思汩汩如泉涌,妙手自然著文章。笔可以说是文人手指的延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妙笔在手,随心所欲,才情迸发,笔下生辉。对笔的钟爱,使得历代文人对笔多有溢美之辞,晋代郭璞作《笔赞》,对笔的功效大为赞赏:“上古结绳,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东汉蔡邕作《笔赋》,言:“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画乾坤之阴阳,赞宓皇之洪勋;尽五帝之修德,扬荡荡之典文;纪三王之攻伐兮,表八百之肆觐;传六经而缀百氏兮,建皇极而序黎伦;综人事于晻昧兮,赞幽冥于明神。”对笔的功德同样不吝赞美之辞。唐代韩愈有《毛颖传》,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写毛笔的制作、使用和日久头秃被主人所废弃,也是流传千年之名篇。自《毛颖传》传世之后,毛笔又有了“毛颖”“管城子”“中书君”等雅号。筆的简化字“笔”最早见于北齐的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当时只是一种俗体字。北宋韵书《集韵》将“笔”正式收入:“筆,或作笔”。年《国音常用字汇》也收入了“笔”字,五十年代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从此“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笔”开始一统天下。湖笔毛笔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书写、绘画工具,与纸、墨、砚一起并称为“文房四宝”,而笔居其首位,可见文人对笔的重视。我国又有所谓“四大名笔”的说法,分别为河北侯笔、安徽宣笔、浙江湖笔、山东齐笔,从古至今一直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河北侯笔的主要原料取自动物的尾巴上的毛发,例如狐狸、麝香猫的尾巴毛等多达40余种,成品笔头结实、笔锋柔软适中,吸墨充足,基本不掉毛。齐笔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狼毫笔,制作的工艺代代相传,选料严谨,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而宣笔历史最为悠久,长期被列为“贡品”,为皇室所使用。元代以前,宣笔名气最大,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而元代以后,湖笔逐渐替代了宣笔,成为历代文人的新宠。湖笔产于浙江湖州的善琏镇,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当时有文记载,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上等的湖笔制作工艺有几百道,具有尖圆齐键、毫细出锋的特点,至今仍是书家及书法爱好者的最爱。而日本、韩国的书画界人士来华旅游时,也会慕名来到湖州,选购一批心仪的湖笔带回国自用或赠送朋友。在古代西方,使用最多的是需要蘸墨水的鹅毛笔(quill),后来也用鹅毛笔来指代写作。美国就有一个“鹅毛笔大奖”(TheQuillsAwards),被称为出版界的奥斯卡奖。后来又出现了铅笔,但铅笔芯并不是“铅”,而是石墨加黏土。支顺福在《释名析义》一书中认为,也许早期人们曾用能抹出黑色的铅条来尝试作为书写工具,以替代须沾墨水的鹅毛笔,所以不少语言中都用铅来命名这种新的书写工具。德语Bleistift拆开后组成部分是“铅”+“钉”,削尖的铅笔很像钉子;波兰语的铅笔词根也是“铅”。而俄语的铅笔一词则来源于突厥语,由突厥语中的kara(黑)+dash(石)构成,比较符合造词理据。英语pencil的词根义是“尾巴”,铅笔用到最后确实很像小动物的短尾巴。pen(钢笔)看起来似乎是pencil的缩略词,而其实pen的词源义是“羽毛”,因为蘸水钢笔的前身是羽毛笔。欧洲早期使用的羽毛笔现代社会人们使用最多的笔应该是圆珠笔了,它集笔与墨为一体,使用和携带都极为方便。圆珠笔由匈牙利的Biro兄弟发明,在年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问世。所以很多语言中圆珠笔一词是biro。德语Kugelschreiber的字面意义是“圆珠书写具”,英语ball-pointpen则由珠、尖、笔三个词素构成,由于说起来太啰嗦,所以常常简称为ballpen(珠笔)。汉语“圆珠笔”也是三个词素,但“圆”字从语义上看也是多余的,因为珠都是圆的,可能是人们不习惯“珠笔”这样的名称。匈牙利的Biro兄弟发明的圆珠笔由于圆珠笔采用的是油性的墨水,这让它的书写体验无比顺滑,但当我们快速书写或者突然“折”反时,油墨可能就来不及浸润滚珠刚才滚动过的地方,使得字迹出现飞白。由于字母多是圆润结构,很少有折,而且书写时更加重视画弯时的顺滑,所以直到现在,欧美人使用最多的书写工具,还是采用油性墨水的圆珠笔。但是对于写汉字的人来说,由于有大量的“折”结构,圆珠笔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缺陷。上世纪70年代派克公司发明了一种墨水性能近似钢笔墨水的圆珠笔,也就是水性笔(宝珠笔)。这种笔比起圆珠笔,更加适合书写汉字等东方字符。但是宝珠笔成本要高出圆珠笔许多,在价格上没有优势。80年代,日本樱花公司开发了一种墨水性质介于油性墨水和水性墨水的圆珠笔,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中性笔(啫哩笔)。中性笔既有油性笔书写顺滑的体验,也不至于时不时出现飞白。这种笔在东亚市场很快就受到了欢迎。尤其在中国,中性笔成为了最常用的笔的品类。如今已经进入了键盘时代,写作的主要介质是电脑和手机了,笔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有的人除了在文件上签名以外,基本上都不再使用笔了。笔会被历史淘汰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0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