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会波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东坡地
中坡地
西坡地
开启一段时光旅程
在淄川中坡地村保存了四个清代的城门,南门名为“会波”,北门名为“景山”,东门名为“日升”,西门上的文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至今没有定论。近日,记者来到中坡地村,通过调查走访,大致破解了这段数十年的“悬案”。最后得到的结论,也得到了当地研究者64岁的蒲忠慧先生认可。不过,究竟这个结论是否能经得起检验,还需要更多当地的历史文献来佐证。
-奇幻的旅程,正式开始-
自然系列
▼
-01-
蒲忠慧的遗憾
“你好,我是东坡地村的蒲忠慧。”这件事还要从6月12日记者与蒲忠慧先生的一次通话说起。此时,他正在成都的公交车上,5月23日,他才从淄川赴成都。作为当地文化的研究者,临行前一天,他早上4点就起床,专门整理了3份有关坡地的材料留给了相关的单位和个人。“东坡地、中坡地、西坡地,我们这三个村是不可分割的,应该看做一体进行保护。”作为淄川区政协三届常委,蒲忠慧对于家乡的文化倾注了太多感情和精力。听到记者问起中坡地村西门上的两个字时,蒲忠慧叹了一口气,“这两个字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一名村民用锤子的钢尖残了去了。”“蒲老师,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泉’,‘泉水’的‘泉’,连起来应该是‘泉清’。”初次听到记者的结论,蒲忠慧并不认可,他认为第二个字是“清”是没有疑问的,但他认为第一个字下面应该是水,上面似乎是禾,但这样就讲不通了,“所以到现在一直没有搞清楚。”
蒲忠慧说,当年砸掉这个两个字的时候,他很痛心,“不让他砸,不让他砸,非得砸掉。”这成了蒲忠慧心里的一件憾事。
北门景山
-02-
城门的命名
记者跟蒲忠慧先生讲述了自己调查的经过。6月7日下午2点,记者进入中坡地村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会解决这个疑问。按照本意,此行目的就是来拍摄这里的四座古城门。当时,记者首先来到村庄的南门,这里上书繁体的“会波”二字。会波门应该是四座门里面保存最完整的,城门上面的房间门窗俱在,稍加修葺,甚至还能立刻使用。走进南门,迎面是一座“关圣帝”的小庙,青石为基,木柱耸立,西南还有一棵树龄年的大槐树。村庄北门上已经覆盖满了杂草,但是门上石匾的字迹很清晰,上面写着“景山”。来此之前,记者做了很多功课,网友“涌泉山人”有关这里的文章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就提到西门的名字只确定了一个“清”字。此时来到现场,记者就打算对此疑问做一个调查。古人命名经常引经据典,不会随意取名,往往在典籍中寻找灵感。例如,“会波”“景山”似乎暗含五行之说,但北方属水,北门叫做“会波”显然更合适,而东门名为“日升”,更是与五行之说没有任何关系了。想到这里,线索暂时中断,我们只能继续进行实地采访。
东门日升
-03-
蒲先阶:西门名叫“丽都”
“这几座城门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此时,东城门外一名正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名叫蒲先阶,是东坡地村的村民,今年69岁了。在他记忆里,东坡地村的大门,应该比中坡地村还要雄伟壮观,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了。“这些城门具体什么时候修的,我还真不知道,从我记事起,这几座城门就存在了。”“为什么东坡地村的城门拆除了,中坡地村的城门反倒保留了下来?”记者忽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对此,70岁的村民路会顺告诉记者,本来中坡地村的这四座城门当时也要拆了建仓库,没想到,就在决定下达的前一天,村里的老书记被夺了权,修建仓库的计划就此搁置,这四座城门因此侥幸保留了下来。“那么你们还记得以前西门叫什么名字吗?”记者问。路会顺表示,过去几十年,名称真的是忘记了。蒲先阶回忆道,西门上有个字是美丽的“丽”,城门叫“丽”什么,他想了很久,也没有想起来。“好像是叫‘丽都’,现在真记不得了。”
西门泉清
-04-
蒲顺章:西门叫做“煦门”
“原来这里的确有两个字,后来被人残了去了。”在西门下面,记者遇到了69岁的蒲顺章,他说前段时间有个剧团来演出,他听一个剧团的人说,这里是聚会之所,是日落之地,跟他说了西门的名字。“我记在了一个笔记本上,我回家给你找出来。”趁着蒲顺章老人热心回家找资料的工夫,记者仔细研究起了这座城门上的两个字,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东三座城门的石匾上都是阴文——字体是凹陷下去的,而西门上面的字很明显是阳文,突出于石匾之上,因此会被人用锤子敲掉。“另外三座门上的字,当时被人用水泥糊上了。后来,我们打掉水泥,下面的字才显露了出来。”很快,蒲顺章老人赶了回来,“找到了,你看,我记的是‘煦门’。”记者看到,老人的笔记本上用圆珠笔清楚记着“西门煦门”四个字。“煦”的意思是温暖,用此来形容夕阳,倒也说得过去。“难道是‘煦清’?”记者感觉这两个字很不搭,从字面上就讲不通,而且这个字跟残存的字形差别很大。。
蒲顺章将多年前自己记录的笔记本找了出来。
-05-
西门其名泉清?
记者仔细看西门上残存的字迹,第一个字很难辨认,第二个字大约个“清”字,“应该是什么清呢?”
东门迎来日出,因此叫“日升”,那么村里古人命名的思路是每个门口能看到的景色吗?一念及此,记者眼前豁然开朗。“蒲老师,我问一下,你们村南门,过去是不是有条河?”“对,是有条河,上世纪60年代才在河滩上盖上了门市部。”蒲顺章点头道。“那么北门对面有山吗?”记者再次追问。“嗯,那里原来叫做北山。”“那么这座西门前面是不是有泉水呢?”“是的,以前我们这里净些泉水,年,西河煤矿在这里开矿,从那个时期往后,我们这里的泉水才渐渐没了。”“这座门应该叫‘泉清’。”记者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因为夕阳西下,光线变化的缘故,石匾右上角的一行小字竟然清晰起来,“你们看!那行小字是不是同治多少年?”“对,应该就是同治。”这一下,我们终于确定了城门建造的时间。告别蒲顺章先生,我们赶往中坡地村村委,希望从那里了解到一些有关的信息。幸运的是,我们在村委遇到了来自淄川区法院的“第一书记”崔国栋,他也认为这个门应该叫“泉清”,并且他为记者提供了蒲忠慧先生所写的材料。记者通过这份材料后面留有的电话,联系到了蒲忠慧先生。“根据你们的调查,这个门很有可能叫做‘泉清’。”蒲忠慧先生告诉记者,中坡地村北高南低,北门景山还有“同治六年”四个小字,也能说明城门建造时间。据了解,同治六年是公元年,山东正受到东捻军的攻击。此时,中坡地村修建起了北门“景山”,四门四景成为城门之名,也算一种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需要更多文献资料来佐证。。
蒲顺章先生是非常留心的一个人,很多年前的记录都能找到。